RF/无线
(文章来源:电气新科技)
为了解决AUV的水下充电难题,研究人员尝试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到水下,以提高充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001年,Bradley和Feezor等率先研制出通过海底观测网向AUV充电的系统,该系统在水下2000m可向AUV提供200W电能,传输效率为79%。
由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能量发射端与接收端无直接接触,在水下洋流冲击下,对接姿态易产生偏移和倾斜,且大多数AUV定位精度低,姿态控制困难,故充电过程中的线圈错位难以避免。传统的E形磁心结构虽然磁路封闭性强,效率高,但对磁心的横向位置敏感度较高,所以传统的E形磁心结构只适用于固定位置的负载。
允许相对旋转的锥形和罐形磁心是目前AUV普遍采用的结构,如图8所示,与E形磁心相比,其磁心结构与线圈布设不同,但其结构都是轴对称的,一次、二次侧均可相对旋转而不影响传输效果。2004年,日本东北大学和NEC公司将松耦合变压器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了特殊形状铁氧体磁芯和锥形线圈,优化后的水下无线充电系统可向AUV输送500W电能,传输效率可达90%。
罐形磁心可将线圈间隙的高频磁场限制在磁心柱体内,形成磁屏蔽效果,其抑制电磁干扰能力强,一次、二次线圈可以获得较高的耦合系数。锥形或罐形结构可安装在AUV腹部或者头部,当安装在航行器腹部时,要精确控制对接准确度,防止因对接作用力过大而折断;当安装在航行器头部时,对接过程较容易控制,但这将对航行器导航和声纳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Manikandan等通过海水实验对比了带铁心的平面螺旋线圈、罐形线圈和锥形线圈在不同传输距离下的效率表现,指出不同的线圈结构有各自的适用距离。除了优化磁心结构外,自2004年以来,美国科研人员致力于将AUV的插拔式水下充电坞站(Dock)改造成无线充电方式,研制成功了多型AUV的水下无线充电坞站,并在商业和军事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我国在水下无线充电领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浙江大学陈鹰教授团队致力于解决深海极端环境带来的AUV水下无线充电难题,在水下无线充电机理、耦合器分离式结构设计、深海极端环境因素干扰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图9为电磁耦合器实验样机和封装结构。
西北工业大学张克涵教授等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深入研究了海水中能量的传输机理以及电涡流损耗,得到计算电涡流损耗的近似公式,公式表明,海水间隙的涡流损耗与谐振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与传输线圈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与磁感应强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设计了环形铁氧体磁心结构,一次侧安装在基站,二次侧安装在AUV的腹部,如图10所示,成功实现了500W的电能传递,该种环形磁心结构需要对航行器腹部进行改动,通用性有待提高。
为克服由AVU姿态偏移引起的耦合系数变化及谐振频率偏移,文献[35]提出并试验了基于锁相环的频率控制方式,使系统保持在谐振频率点运行,提高了AUV的水下充电效率及稳定性。此外,天津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都陆续开展了AUV水下无线充电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