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云平台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对于企业来说,在多云部署中平衡公共云和私有云选项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如今,云平台与内部部署共同占据了企业IT计划的最前沿。云计算能够增强业务敏捷性、节约成本、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提高应用程序性能,以及解锁利用新兴技术的路线,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企业纷纷采用云计算技术。然而,在云计算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众多可供选择的技术可能使IT经理在寻找能够满足其特定组织需求的云平台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投资来证明投资回报率(ROI)和优化的业务效率,这一决定是至关重要的。

多云运动

典型的多云环境由一个私有云(至少由企业运营或由第三方管理)和至少两个公共云组成。这种运行环境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优势,尤其是消除了对单一云计算供应商的依赖。

随着云计算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多个云计算资源以满足业务需求,可以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当然,各种不同的云计算供应商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化和创新,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利用多云的机会,以便在新的开发项目可用时立即加以利用。

凭借“快速迭代”(密集测试和逐步开发新服务)的能力,多云还可以支持企业快速向客户推出新服务,以保持创新的领先地位。

这种策略还为应用服务提供了健壮性和可靠性。如果主要的云平台发生故障,另一云平台可以充当冗余保护,从而提供灵活性,以抵消由主要云平台的停机所造成的任何不利影响。

这种健壮性使得多云在金融等行业特别受欢迎,在一些行业中,企业运营的服务无法承受停机时间。

采用多个云计算供应商的云服务也有助于保留能够满足监管机构不断变化需求的基础设施。例如,数据保护法可能规定,为了获得数据主权,企业必须在某些地理位置保留数据。使用多云架构,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来自不同数据中心区域和可用性区域的服务和提供商。

除了满足任何此类监管要求之外,提供的公共云服务范围(从裸机服务器到无服务器计算等)是动态的,并且令人印象深刻。

公共云提供商正在不断更新其提供的服务,这使企业可以过渡到更高级的工作负载,而不必购买、安装和运营自己的基础设施。

混合云适合在哪里运行?

尽管这些优势推动了多云普及率的飙升,但这不应影响与其密切相关的混合云的价值。

这种部署虽然类似于多云,但使用了本地服务器、私有云和公共云的组合,各个平台之间的操作耦合非常紧密。

这在管理可变或动态工作流时证明是有用的——例如,允许组织在内部部署数据中心运行工作负载,然后在计算需求增长时将其转移到公共云中。

零售商使用的交易订单输入系统就是一个例子,该系统在圣诞节或黑色星期五之类的活动中需求增加。不太关键的资源(例如开发工作负载)可以由第三方云计算提供商托管,而关键任务的工作负载可以在私有云中进行管理。

这种方法还允许企业通过逐个评估哪些工作负载可以分配给成本较低的云平台,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运行工作负载。

企业可以在其大部分业务中使用公共云的随需应变和几乎无限的容量,同时在必要时采用支付费用较少的私有云。这可能是为了利用无服务器计算服务进行计算密集型操作,或者用于需要增加私有云安全性的工作负载。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开发可以与多个云计算提供商协同工作的混合云工作流来解决,但这涉及到繁重的工作负载设计、测试和优化。当监控混合云部署时,这种额外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挑战。

混合云不同于多云的同类最佳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云平台不一定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编排,而是以一种允许组织在最佳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的方式进行部署。

收回控制权

传统的内部部署服务器是部署在企业IT基础设施中的资源。维护服务器、支付成本、减少功耗以及所有相关流程的责任在于企业。

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保留所有数据,并完全控制发生的一切。当在银行或政府部门等受到高度管制的区域中进行操作时,这是有益的,在这些区域中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和隐私,而这在内部部署数据中心中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由于硬件维护、软件更新和电源使用,运营内部部署数据中心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这将会阻碍增长,使它们对于初创企业或任何面向业务的增长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特别是因为它们无法灵活地扩展,不能按公共云平台的方式满足需求,并且经济高效地扩展。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增长总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试图保持灵活性和成本效率的同时采用可靠的平台,并满足动态监管环境的需求。不过,事实证明,云计算技术在帮助企业实现如此棘手的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助多云方法,企业可以自由创新,而且不会受到供应商锁定的限制,可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最终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投资。从业务敏捷性和成本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多云部署中实现公共和私有云选项的平衡被证明是一种明智的策略,有助于企业保持增长和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