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封装
最近笔者在参加一个智能制造william hill官网 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william hill官网 的互动环节,台下有听众吐槽说:“作为一个刚入职制造业两年的新人,感觉到制造业现在这么艰难,几乎要考虑转行做服务业了。”
台上应答的嘉宾则激烈地反驳,称以自己在制造行业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先进的制造业永远是稀缺的,所以,并不是制造业本身没有发展前景。这位嘉宾单刀直入地说,如果觉得没办法在制造行业长期地发展下去,可能需要从自身去找原因,看看自身的能力是不是走对了方向,跟整个国家的政策、整个世界以及市场的反馈保持同步。
传统制造业人才凋零非个例
其实这位制造业新人的想法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如果仅以传统制造业而论,他遇到的情况其实并非个例。麦可思研究院多年来持续对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其在2019年6月发布的最新一期《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2018届在制造相关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年下降,而就业比例下滑最严重的三个行业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传统制造行业的人才走向凋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进入行业的新人数量逐渐萎缩,留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人民日报》于2018年在广州和深圳、青岛和潍坊、长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详细调查100家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目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主要困难有哪些”时,高达73.08%的企业选择“技术人才缺乏”,选择比例唯一高过这个答案的只有“各种成本高企”(比例为75%)。
新形态制造业大有可为
但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个分类的就业比例增幅最为明显,仅次于“中小学及教辅机构”。有人认为,这体现了IT行业变得更为热门,吸走了更多人才。
但其实,随着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树根互联、GE等信息技术企业主动为制造业的生产、运营升级提供助力之外;制造业内部也是热闹非凡——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积极进行自身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海尔、美的、ABB等领先制造商将自身的信息化优势转为公共服务,搭建了相关的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推动其他制造业同行升级;
甚至我们还能看到蔚来、拜腾、威马等主打“互联网”模式的新形式制造企业的兴起。无论是先进制造业本身,还是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的其他关联行业,都会需要大量的人才。
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至2025年,人才缺口最大的3个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产业(950万)人、电力装备(909万)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450万).
所以,未来从事制造业或与制造业相关的行业,人才的供给上怎么说都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无论是在制造业企业中从事研发、设计,还是亲临一线操纵高端制造设备,还是投身系统集成商为客户提供现场安装、调试和维护都会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
迎来新挑战,适应才有希望
不过,如果告诉本文一开始那位吐槽的新人“逃离传统制造业,跻身先进制造业就能高枕无忧”,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制造业的新形态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心进入这一行业的新人需要意识到职责方面的新变化,主动的加以适应:
1、工作界限模糊化。传统企业将制造过程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工程(设计、规划、决策)、技术(工艺、执行、中间)和技能(技艺、操作)。然而,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各层面的工作将相互融合,从而需要大量融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2、工作方式研究化。智能制造的关键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技术来达到智能化的效果。如果忽视了工作方式与技术本身的创新,只是一味地用买来的技术和装备实施智能化,最终则会丧失独有的竞争优势。创新性研究方面成为了智能制造从业者的常态化要求。
3、操作技能高端化。包括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甚至会由于企业竞争的特殊性而生产特种加工的产品,这也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生产服务一体化。在传统制造企业中,缺乏把生产与客户连通起来的技术和理念,而智能制造未来的目标则是把生产线与库存、产品和客户全部连通起来,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也要求生产者必须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以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的理念。
除了在技能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之外,制造业的劳动力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阳立高就总结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知识型劳动力供给增加且相对成本较低。这一变化构成了我国制造业未来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但目前想要发挥这一潜力,制造业还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制造业整体升级速度落后于知识型劳动力占比提速。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尚未占据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不但未能发挥质量型人口红利,暂时因为技术人才相对过剩而难以体现其价值,在薪酬、待遇上很难与主流的高薪行业抢夺一流人才。
第二,目前我国既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仍以应用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为主,且专业区分过于细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相对缺乏,因而跟不上智能制造行业的综合性需求。再加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新入行的人员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再加上制造业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的特性,这也使得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价值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水平。
这就不是单独哪一个企业、教育或政府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了。也因此,有人呼吁各方合力打破这方面的人才短板。比如,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就曾呼吁,国家可以鼓励职业学校与市场化培训机构合作,提高课程质量及与市场的契合度;同时,要发展高校与企业多层次、多阶段的合作,建立共享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相信假以时日,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的逐渐成熟,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制造业也能迎来让入行新人向往的未来。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