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CDSA原理的FISCO BCOS交易签名算法解析

区块链

581人已加入

描述

FISCO BCOS交易签名算法基于ECDSA原理进行设计,ECDSA也是比特币和以太坊采用的交易签名算法。

本文介绍ECDSA及椭圆曲线加密(ECC)相关知识、ECDSA的Recover机制和实现方式、FISCO BCOS交易签名和验签的底层原理。内容偏硬(shu)核(xue),欢迎对密码学原理、区块链底层原理感兴趣的开发者一起交流。

故事开始

故事要从以太坊中一个神奇的魔数开始说起。

比特币

以太坊黄皮书中,关于交易签名的阐述讲到两个特殊的数「27,28」,实际上是从「0,1」通过加了一个27演变得到「27,28」,所以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数27。

这个特殊的数字27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一次侦探之旅开始了…

这像是一个bug

搜索发现此前已有许多关于该问题的讨论,其中,Stack Exchange的一篇帖子指出这是一个设计bug。以太坊源码github上,也有一个相关issue,该issue被打上了「type:bug」的标签。

比特币

比特币

Stack Exchange帖子中有一个链接给出了修复该Bug的代码,请看下面截图(红框)。在注释说明和代码可见,fromRpcSig函数对27这个魔数进行了特殊处理。从RPC过来的签名中,v值如果小于27(可能是0-3),则直接加上27作为新v值,fromRpcSig函数通过这个方式兼容ECDSA原始v值(也就是recoveryID)和以太坊v值。

比特币

这真是以太坊设计的一个bug吗?

回到刚才那个fromRpcSig的源代码文件,详细看其各接口实现,我们发现有这样一行代码「v: chainId ? recovery + (chainId * 2 + 35) : recovery + 27」,这行为v赋值的代码透露了三个信息,分别是魔数27、魔数35和ChainID。

比特币

于是,疑问更多了,魔数35是什么?ChainID又是什么?

这不像是一个Bug

带着这些疑问,再一次查阅相关设计材料,我们看到,以太坊EIP155中描述了有关ChainID的设计。基于以太坊源码构建的网络,实际运行的链有很多,为了防止一条链的交易被提交上链到另一条链,造成重放攻击,引入了ChainID的设计,在块高2,675,000的位置进行分叉实现。

比特币

明白了ChainID的作用,另一个疑问又产生了——以太坊中,有NetworkID来区分不同网络,为什么还需要ChainID?

这要从NetworkID和ChainID的作用范围来解释。NetworkID主要在网络层面进行链的隔离,节点在建立相互连接的时候需要交换NetworkID,拥有一致的NetworkID才能完成握手连接。ChainID是交易层面,防止不同网络的交易被交叉重复攻击。

以太坊(ETH)和经典以太坊(ETC)的主网NetworkID都是1,需要通过 ChainID机制才能防止交易在ETH和ETC网络之间交叉重放,ETH主网的ChainID是1,ETC主网的ChainID是61。

说到这里其实还是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是27,为什么是35?我们在EIP github的Issue#155中看到Jan和Buterin的交流记录,看来27是来自比特币的产物。

比特币

顺藤摸瓜,打开electrum的github,我们在electrum/electrum/ecc.py中找到如下代码

比特币

从代码中可见,electrum在签名时,为原本只有0-3之间的recid(recoveryID)

加上了27,还有一个压缩标记,如果有压缩则再加上4,recid的值范围在27-34。

至此可知,27和35大概来源于此,以太坊继承比特币的设计,在比特币源码bitcoin/src/key.cpp的CKey::SignCompact函数中也确定了该实现方式,但是比特币为什么如此设计,仍未可知。

ECDSA才是“bug”

故事到这里,我们对以太坊代码中那个魔数27的前世今生有大概了解,但这仅仅是故事的开端,由此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recoveryID是什么?

为了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ECDSA算法着手,从数学角度理解其背后的原理。ECDSA是FISCO BCOS采用的交易签名算法,由此我们会发现,ECDSA算法有一种Recover机制,它才是真正“bug”级别的功能。

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是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算法。数字签名算法是采用公私钥体系实现类似写在纸上的普通签名,用于鉴别数字信息的方法,常见的数字签名算法包括DSA、RSA和ECDSA等。

椭圆曲线密码(ECC)是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公钥加密算法,建立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困难问题之上,常用的协议有ECDH、ECDSA和ECIES等。

椭圆曲线的参数可以有多种配置方式,也就存在多种不同的曲线,例如secp256k1、secp256r1、Curve25519等,不同曲线的安全性存在一些区别,在SafeCurves中有相关对比描述。

ECDSA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关键功能:

产生密钥GenKey

· 选择一条椭圆曲线E_P(a,b),选择基点G,G的阶数为n

· 选择随机数d ∈n为私钥,计算公钥Q = d⋅G

签名算法Sign

· 对消息m使用消息摘要算法,得到z=hash(m)

· 生成随机数k∈n,计算点(x, y)=k⋅G

· 取r=x mod n,若r=0则重新选择随机数k

· 计算s = k^−1(z+rd) mod n,若s=0则重新选择随机数k

· 上述(r,s)即为ECDSA签名

验证算法Verify

使用公钥Q和消息m,对签名(r,s)进行验证。

· 验证r,s∈n

· 计算z = hash(m)

· 计算u_1 =zs^−1 mod n和u_2 = rs^−1 mod n

· 计算(x, y) = u1⋅G+u2⋅Q mod n

· 判断r == x,若相等则签名验证成功

恢复算法Recover

已知消息m和签名(r,s),恢复计算出公钥Q。

· 验证r, s∈n

· 计算R=(x, y),其中x=r,r+n,r+2n...,代入椭圆曲线方程计算获得R

· 计算z = hash(m)

· 计算u_1 = −zr^−1 mod n和u_2 = sr^−1 mod n

· 计算公钥Q= (x’, y’)=u_1⋅G+u_2⋅R

为了回答recoveryID的问题,我们重点关注「恢复算法Recover」。

在计算R的步骤可以看到,存在多个x的取值可能性,导致存在多个R的可能性,因此计算得到的Q也存在多个可能的结果,需要通过和已知的公钥对比,确定哪一个Q是正确的。如果遍历x的所有可能都未找到正确的Q,说明该消息和签名是不对应的,或者是一个未知的公钥。

为了确定正确的Q,需要遍历x的所有可能取值,跑多轮Recover算法,这个时间开销是比较大的。为了提高Recover的时间效率,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思路,在签名中增加一个v值,用于快速确定x,避免遍历查找试探,这个v值就是recoveryID。

在区块链系统中,客户端对每笔交易进行签名,节点对交易签名进行验证。

如果采用「验证算法Verify」,那节点必须首先知道签发该交易所对应的公钥,因此需要在每笔交易中携带公钥,这需要消耗很大带宽和存储。

如果采用「恢复算法Recover」,并且在生成的签名中携带recoveryID,就可以快速恢复出签发该交易对应的公钥,根据公钥计算出用户地址,然后在用户地址空间执行相应操作。

这里潜藏了一个区块链设计哲学,区块链上的资源(资产、合约)都是归属某个用户的,如果能够构造出符合该用户地址的签名,等同于掌握了该用户的私钥,因此节点无需事先确定用户公钥,仅从签名恢复出公钥,进而计算出用户地址,就可以执行这个用户地址空间的相应操作。

FISCO BCOS基于这个原理设计实现了交易签名和验签。

recoveryID的计算

关于JavaSDK性能优化的文章(记一次JavaSDK性能从8000提升至30000的过程)中提到一个关键优化点——recoveryID的计算,这里仔细展开讨论。

ECDSA签名(r,s),其中r是椭圆曲线上一个点kG (x, y)对应的x mod n,相当于签名信息中只留下了X轴坐标相关的值,丢弃了Y轴相关的值。在「恢复算法Recover」中尝试找回Y轴对应的值构造R,进而恢复出公钥。

由于r = x mod n,因此r,r+n,r+2n…都可能是合法的原始x值,不同的椭圆曲线存在不同数量这样合法的x值,FISCO BCOS采用的secp256k1曲线存在两个可能r, r+n。

每一个X轴坐标对应两个可能的Y坐标,因此FISCO BCOS中具备四种可能的R,(r, y) (r, -y) (r+n, y’) (r+n, -y’)。但是,对于一个r值存在两个X轴坐标的概率极低,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以太坊中就忽略了这两种小概率事件。

那这个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具体有多小呢?这要从secp256k1曲线的参数说起,通常描述一个椭圆曲线的点(x,y)的时候,x和y的值是 mod p 的结果,p是曲线的参数,它是一个大素数,之前提到的n也是曲线的参数,等于这条曲线上点的数量(曲线上点的数量为n*h,h也是曲线参数,该曲线h=1),在secp256k1中,n和p的值非常接近,具体可见下图。

比特币

由于r = x mod n,x是mod p的结果,r是mod n的结果,x值的范围是[0, p-1],r值的范围是[0, n-1]。如果r+n也是曲线上的点,则r的值必须小于p-n,概率为 (p-n) / p,大约为3.73*10^-39,这个概率是非常小的。

基于签名结果(r, s)和签名过程中生成的随机点(x, y)的y值,recoveryID的计算方式如下:

1. id = y & 1; //「签名算法Sign」中kG点的y坐标,根据奇偶性设置id值,因为y是mod p的结果,其奇偶性与坐标轴的正负性是完全对应的

2. id |= (x != r ? 2 : 0); // 小概率事件,如前文解释

3. if (s > n / 2) id = id ^ 1; // 签名计算得出的s如果大于n/2就会取n-s作为s值,因此这里做相应转换,这两个转换是同时发生的

JavaSDK性能优化的文章就是基于这个计算公式,将遍历探寻recoveryID改为计算获得,大幅提升了性能。

后话

从一个神奇的数字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设计原理,进而闯入ECDSA的世界,在一堆数学公式中迷茫、游荡,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开始雾里看花,似懂非懂,靠着处女座的洁癖精神,总算把心中疑问一一化解。

精妙绝伦的密码协议,高深莫测的数学理论,做一个区块链码农,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唯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善待每一个疑点,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总会有一天,那时——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责任编辑;z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