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对物联网有什么意义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目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初露曙光, 大多数焦点放在工业应用上(例如用自动化机器来改善营运),以及各种独立的消费性产品(像是健康手环Fitbit)。但从我们的研究看来,已有更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联网活动类别开始兴起,重点从自动化转向个人机能增进,从个别设备转向生活服务,让人能随心所欲地设定、链接各种智能装置。

举例来说,运用其中一种生活服务,就能让车子连结到智能车库门遥控器,遥控器再连结到智能门锁,门锁可启动智能调温器,而我设定调温器与智能照明系统同步运作。于是,我能设定让这一切同时互动,在我下班开进自家车道时,这些设备就都开始运作。而因为一切都按照我的喜好来运作,我“回家”的体验就变得更美好了。

我们对物联网使用者行为做了一项开放原始码软件分析,检视一千项物联网技术平台及服务,以及超过279,000项早期采用者与物联网设备的互动经验。结果发现,消费者希望物联网能提供可根据不同情境作调整的个人化服务。就像工业物联网一样,人类物联网也将引发重大的变化。

数据显示,使用率最高的物联网程序,是用来让家庭生活更便利、更与众不同、更舒适。而受访者特别喜好的服务,是能让他们不需要额外做太多动作,就能达到他们想做的事情。物联网的使用者愈来愈喜欢那些比屏幕更自然、更不显眼(也就是更不会影响注意力)的接口。换句话说,他们不想为了完成某件事,而在平板上打字、与某个设备互动,或是在手机上设定个不停,而希望这些技术能提供“生活服务”,预测他们的需求,并主动提供。

以下列出我们从数据整理出的四大类生活服务,并说明它们对物联网的意义。

改善安全的技术

大家都希望在家里能平平安安,而这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也已多达数十项。举例来说,Presence 系统能把iPhone 和Android 系统的旧装置,转变成可旋转的家用摄影机,以软件把旧手机及可用的摄影机连结,再连结到你目前使用的智能手机或个人计算机,你就能从远程看到自家的情况。其他公司也推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像是微软和SmartLabs 就合作推出套装产品,让用户能透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家中的动作传感器及监视器。基本上,这样就能让你从任何地方监视自己的家,看看不在的时候,有谁进了屋里,或者看看家里生病的小孩或年长的父母在家情况如何。另外,Google 的Nest 或苹果的HomeKit,也在开发一些技术,让人能透过它们目前已提供的服务,监控自家的家庭安全系统。

量化自我的应用程序

人们很有兴趣知道能说明自己情况的数据。我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如何,像是情绪智慧、身体质量指数(BMI)之类。随意提出任何一项自我衡量的指标,大家都会想知道自己在那方面的表现。所以并不意外,与“自我量化”有关的应用程序,是家中最常下载的物联网应用程序。随便举一个自我量化的例子,就是追踪我们的睡眠模式、日常活动程度,并用简单的仪表板分析来理解这些数据。执行这项功能的装置,主要是内建传感器和软件的手环,这是近来销售成长最快的连网型消费性产品之一。

使机器优化的服务

人们喜欢的物联网服务,要能自动完成那些本来需要人工手动的工作。最受欢迎之一的服务,就是能在日落后自动点亮家里的灯。从这里可以看到如何把智能连网装置优化,为人节省时间和金钱。有些新产品能依据人最可能有需要的时候,自动调整冷暖气等用电设备。目前已有企业投入将传感器等网络技术嵌入家用电器,包括通用(GE)、惠而浦(Whirlpool)等既有大厂,以及Chai Energy 等新创公司,这情况显示,供给的提升可能带动需求上扬。这或许会是另一个我们愿意让装置设备追踪我们行为的领域,好让它们得知、预测我们的需求。

以创意方式来提升生活体验

并不是人人都能投入几千美元,将全家装上各种传感器和量身订做的科技(据说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就是这么做,访客在他的西雅图家中走动时,就会有巨型计算机屏幕展示出名画或照片)。然而,随着物联网日益发展流行,有许多体验会逐渐以较可亲的价格,应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像是可用物联网平台,链接各种智能装置及传感器,感应环境中的视觉、温度及声音,辅助生活的各种时刻。我们找出其中一种热门单一程序,就是把气象频道与飞利浦的Hue 照明系统链接,如果外面开始下雨,连网的照明系统就会把特定房间的灯光调成蓝色。有了生活服务,就能透过网络及感应科技,把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像这样提升体验的科技,你一定能想到许多不同用途。举例来说,如果有个作家,写作时喜欢用古典乐和自然照明来让自己更专注,再也不用自己起身做这些调整;房间里的各种设备,就能自动启动这些设定。像这样的个人化,能满足人们希望自家科技体验与众不同的渴望。

在我们针对物联网早期采用者的抽样调查中,可看出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大受欢迎,而多半是与家庭活动相关的情境。然而,更大的趋势是个人化服务,也就是与我们亦步亦趋、从我们的行为中学习,这种服务不受限于情境脉络。除了在家里,我们在工作时,也会希望能有像这样的服务。所以,在我们想到这些能感应人体的家庭应用时,或许该把它们想象成只是透过一个小孔看到的景象。我们现在等于只是匆匆一瞥,而未来的数字服务,会逐渐加入我们的家庭、工作,进入生活的所有层面。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