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R16 版本将于近日正式冻结和发布,5G时代何去何从

通信网络

650人已加入

描述

根据来自 3GPP 官网的最新消息,5G R16 版本将于近日正式冻结和发布。

这意味着,一个更加“完整”的 5G 标准即将出炉。5G 的建设和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今年以来,除了 3 月份新基建拉动了一波关注之外,社会各界对 5G 的关注热情正在迅速消退,新闻媒体对 5G 的报道也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去年几乎是全民关注 5G,追捧 5G。

(图片摄于 2019 上海 MWC)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代表 5G 开始“失宠”,而是说明 5G 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技术成熟度曲线告诉我们,任何技术都会有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幻灭期、复苏期和成熟期。

5G

技术成熟度曲线

5G 已经度过了期望膨胀期,不可避免会进入低谷,然后复苏。

现阶段的 5G 发展,逐渐挤掉泡沫,远离浮躁,进入正轨。以国内为例,5G 的工程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的状态,5G 的行业应用也在加速落地。

从网络建设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内 5G 基站数量已经超过 24 万个(截至 2020 年 5 月)。到 2020 年底,将很可能到达 70 万个。

5G 基站

国内一二线城市,均已实现了较大规模的 5G 信号覆盖,大部分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拥有了 5G 基站。接下来,很多县乡地区也将陆续进入 5G 时代。

不过,5G 并不会像 4G 一样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无缝覆盖。它将主要针对人口密集地区进行热点区域覆盖。此外,针对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需求场景区域,实施按需覆盖。

简而言之,5G 的建网策略是:哪里有需要,就覆盖哪里。

从覆盖场所来看,5G 的下一步重点目标,将从室外走向室内。

目前,大中型城市区域绝大部分的室外宏站站址,只要条件允许,都已挂载了 5G AAU 天线。接下来,运营商将会在写字楼、商场、政府机构等人员密集区域,加强 5G 室分的建设以及信号质量优化,做到深度覆盖。

5G 室内微基站

这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建设周期会比较久,成本也会很高。

如果说 5G 接入网是不断新建、不断扩大覆盖的话,那么,5G 承载网和核心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扩容。

尤其是 5G 承载网,随着 5G 基站和 5G 用户越来越多,流量带宽压力会越来越大,急需进行承载能力扩容改造。

5G 承载网的中传和回传,三大运营商的技术方案基本确定,目前已经开始商用落地。

5G 承载网的前传,技术方案还没有完全明确,产业链也有待进一步成熟。

5G 核心网,现阶段三大运营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用户面下沉以及 SA 独立组网核心网的开通上。

根据最新的消息,三大运营商的 SA 核心网新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估计 9 月份左右会陆续公布商用。届时,端到端网络切片等 5G 核心能力将完美实现,5G 也将“华丽升级”。

5G 核心网设备

除了网络建设进度之外,我们还要关注 5G 的商业落地。事实上,商业落地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网络建设。

移动互联网(人联网)方面,根据运营商的数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5 月,我国累计有 5G 套餐用户 8500 万(移动加电信,不包括联通,联通未公布)。到 2020 年底,这个数字将很有可能突破 2 亿。现阶段,国内市场各品牌旗舰手机均已支持 5G 双模,5G 手机出货量已经接近手机总出货量的一半。

由于 5G 在手机用户看来并非刚需,所以升级欲望并不强烈。运营商公布的 5G 套餐用户数,也有不少的“水分”。

目前升级体验 5G 的主要人群,还是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用户。5G 最火热的 App 应用,仍然是 SpeedTest。

SpeedTest 测速

大部分用户的 5G 升级,将取决于个人手机的更新迭代。什么时候换新手机,就什么时候升级 5G。由此看来,5G 在个人用户市场的普及过程,将远比 4G 漫长。

在产业互联网(物联网)方面,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各个行业领域,5G 还在积极推动落地的过程中。

运营商、设备商、服务商提出了很多 5G 和行业结合的方案,可商用的场景很多,也有成熟案例。但具体效果和市场反馈,并不是非常理想。

5G 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我们需要给 5G 更多的自然生长时间。我们也需要给行业用户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逐步了解 5G、接受 5G、认可 5G,感受 5G 带来的赋能效应,最终心甘情愿为 5G 掏钱。

除了网络建设和商业落地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 5G 几个“弱点”。这些弱点很可能会左右 5G 的发展态势,影响 5G 的未来走向。

第一,是覆盖效果。

前面我们说过,因为频段的原因,5G 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不如 4G。

目前我们已有的 5G 基站主要是室外宏站,5G 用户规模也不大,资源比较充足。所以,用户的 5G 网络体验应该不会太差。

可是,一旦到了室内(70%以上的流量来自室内),运营商室分没跟上,加上 5G 用户数后续不断增加,体验是否还能保持现状,就很难说了。

如果用户体验明显下滑,势必影响用户对 5G 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也会影响更多用户升级 5G 的动力和决心。

5G 在 B 端(政企用户)市场的拓展也是如此。它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应用场景的需求,在关键场景下能不能提供此前所承诺的关键指标(带宽、时延、可靠性等),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Sub-6 频段的覆盖效果尚且如此让人不放心,毫米波就更不用说了。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毫米波商用计划,但是,有一些超大带宽的应用场景,还是需要毫米波的。

究竟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商用毫米波,哪些领域会优先用到毫米波,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第二,是设备能耗。

这个问题小枣君提到过很多次。目前来看,5G 无线设备的能耗明显高于 4G。虽然在设备商的努力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巨大的能耗,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电费压力。据说现在有一些地市运营商,因为 5G 用户较少,干脆偷偷关掉了一些 5G 基站,以此来节省开支。毫无疑问,这是不利于 5G 发展的。

5G 能耗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需要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5G 的能耗,一方面是设备自身工作的能耗,另一方面是散热能耗。散热,又分为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

被动散热,就是通过风扇和空调进行散热。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设备商和运营商现在把降功耗的关注重点,放在设备自身上。一方面,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材料,降低设备功耗。另一方面,引入 AI 人工智能,动态调整设备自身的工作负荷,以此进一步降低能耗。

AI 会根据算法,结合大数据,判断覆盖场景的特征,预测业务负荷趋势,然后动态进行功耗调整。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 是 2/3G 退网重耕和清频。

随着 5G 建设的深入,运营商势必加快 2G/3G 的退网,以减轻自身的运维负担。同时,退网清频还可以释放出更多的频率资源,给 4G/5G 使用。

退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我们国家还有数以亿计的 2G/3G 存量用户,包括物联网卡用户。退网势必影响这些用户的使用,有可能导致用户意见反弹甚至用户流失。

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制定合适的退网策略,稳步推进,尽可能将对用户的影响降至最低。

第四个,是运维压力。

前面其实已经提到了运维压力。5G 是一张超复杂网络,在目前还没有完成 2G/3G 退网的情况下,旧技术叠加新技术,加剧了整体网络架构的复杂程度。这样的网络,如果还是依靠以前的那种人工运维方式,肯定是玩不转的。

近年来,设备商一直在努力简化产品的运维操作,运营商也在积极探索智能运维,但由于种种原因,运维工作的模式转变,运维人员的思路转变,比想象中更慢。

转变越慢,时间窗口就越短。如果运营商不加速推动运维变革,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转型。

总而言之,5G 是运营商的一场大考。真金白银,都已经花了出去。这些投资,对收入不断下滑的运营商来说,是巨大的压力。短期内,也完全看不到回报(4G 的投资到现在都还没收回)。

面对严峻的形势,运营商在努力求变。

我们可以观察到,运营商的组织架构、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危机之下,他们还学会了抱团取暖。例如,电信和联通的共享共建,还有移动和广电的联姻。这些主动的求变,到底会不会产生所期望的效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不变就是等死,求变总归还有一线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5G 的商用,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开始。随着 R16 版本的冻结,SA 核心网的商用,我们即将进入后 5G 时代。这艘承载了所有通信人希望的巨轮究竟将驶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