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机会更费电吗 大家依旧“偏向虎山行”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细心的童鞋不难发现,如今最新上市的5G旗舰手机较之它们的前任(同家族4G旗舰),在电池容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4000mAh是底线,4500mAh成主流,少数产品甚至开始朝着5000mAh蒙眼狂奔。

问题来了,一款手机好不好用,它的厚度和重量指标非常重要,塞进更大的电池必然会造成这两个指标的叠加,从而影响到持握手感。为什么在5G时代,大家却“偏向虎山行”呢?

答案很简单,5G手机更耗电,没有更大电池的支撑续航表示伤不起。

5G手机为啥更费电

昨天小米集团中国区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微博上表示,5G旗舰手机如果5G网络全开,大约功耗高于4G手机20%;骁龙8系列处理器的功耗也要比7系列大约高20%。因此,4000mAh 5G手机电池大约等效于4G手机的3200mAh,所以5G时代给旗舰手机配上4500mAh起步的电池容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实事真的如此吗?

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下5G手机为啥更费电。

5G手机和4G手机最大的差异,就是射频和天线模块的规模(包括Wi-Fi 6较Wi-Fi5也需要更复杂的天线阵列),5G的高速率需建立在更复杂的MU-MIMO天线矩阵规模之上,而更多的天线和更高功率的射频芯片,都需要更多的电力来驱动,这就导致5G手机在硬件层面更加费电。

因此,几乎所有5G手机都将5G功能作为了一个可选项,当电池快没电时可以手动关闭,最大限度延长续航时间。实际上,早些年3G手机转4G手机时也经历过这种阵痛,当初4G功能也是一个可选项。

5G网络

此外,5G的高网速,可以让你在相同时间内在屏幕内刷新出更多内容,CPU、内存和闪存之间交互更多数据,也会造成更多的电量损失。

5G网络

5G网络下点错一下,你还没反应过来,就能下载完一部数百MB级别的视频或游戏安装包

既然5G手机更费电已成必然,那现阶段有什么缓解方法?

如何改善5G手机续航

想改善5G手机的续航,可以从软硬多个维度进行优化。

比如,改用更省电的5G SoC。骁龙865移动平台综合性能虽然最强,但由于它采用了外挂骁龙X55基带的设计,所以在功耗上先天就要高于麒麟990 5G、天玑1000等将CPU、GPU、基带打包成一颗完整SoC的5G芯片。

5G网络

骁龙855时期是集成4G基带,而骁龙865连4G基带都不集成了,需要强制外挂骁龙X55基带才能联网

再比如,等待半导体工艺和材料的进一步革新。现在已量产的旗舰级5G SoC都是基于7nm工艺制造,等年底5nm成熟了,下一代5G SoC也就更省电了。

此外,最新的LPDDR5内存,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功耗也有所降低,其他的硬件单元比如UFS3.x闪存、CMOS传感器和屏幕也都有着不断优化的空间。

5G网络

LPDDR5内存工作电压更低更省电

以屏幕为例,OLED材质面板+深色主题,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软硬结合省电方案,OLED屏幕在显示黑色背景时几乎不耗电。在系统层面,第一时间将后台无关程序冻结,避免产生额外耗电和流量的偷跑,同样是延长续航的不二法门。

5G网络

暗色模式更省电

5G网络

应用速冻更省电

当然还有更暴力的手段,那就是缩短充电时间,以前内置4000mAh电池的手机需要充电90分钟才能原地满血复活,当25分钟就能充满5000mAh电池时又将是什么体验?

得益于电荷泵和氮化镓技术的普及,如今5G旗舰手机的有线充电功率主要以40W(华为/荣耀)、50W(小米10 Pro)、55W(iQOO 3,红魔 5G)和65W(OPPO Reno Ace系列、Find X2、realme X50 Pro 5G、黑鲨3等)为主,联想拯救者手机更是号称将带来90W快充,打破已量产有线快充技术功率的记录(在实验室中最高的是vivo的120W快充)。

需要注意的是,55W是单电芯可以承受充电功率的上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一款手机要想获得65W或更充电功率,就必须采用双电芯的设计。

问题又来了,要想安全快速地给双电芯充电,两个电芯必须采用串联的模式,而两个电芯串联会导致电压翻倍,手机内还需要额外的降压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才能正常给手机内各个硬件单元供电,这个降压的过程也会带来额外的耗电。

因此,很多小伙伴都反映称,都是4000mAh的同配手机,单电芯设计的手机往往比双电芯设计的手机更耐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黑鲨3为代表的手机引入了“串充并放”技术,充电时动态切换双电芯的连接方式为串联方式,保证双电芯的快充速度与电池使用效率;放电时(非充电时)则切换到并联模式,最大限度压榨双电芯内的每一分电量。

黑鲨官方曾表示,串充并放技术得黑鲨游戏手机3等效增加约300mAh的电池容量,还是比较实用的技术。

5G网络

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帮5G手机省电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广大网友分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