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近日,上海一老伯去世数月后,家人却收到了一张老伯在国庆期间的罚单。据警方解释,这应该是电脑系统出现失误,在抓拍违法行为时把其他的闯红灯行人错认成老伯,同时户籍数据库更新不及时才闹了这次乌龙。
尽管警方主动登门道歉,事实得到澄清,可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让人们感到震惊与无奈。在公共服务上,尤其是大数据应用场景方面,这起事件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思契机。
近些年来,大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公共服务上,深刻地影响着公众的工作与生活。比如,大数据应用在医疗领域,特别是诊疗大数据、临床大数据的利用,在提高对疾病的判断和诊疗手段选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数据应用在教育领域,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从而因材施教,偏远地区也可以共享一线城市名校名师高品质的教育;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大数据会提高线路优化、红绿灯时间合理配置、车辆调配、公交优先等,从而让城市的交通更加有序,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大数据在所有领域所有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地蔓延,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也极大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用大数据带来的进步显而易见,但就人工智能发展规律而言,也是基于大数据的自我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接近完美,出现技术上的漏洞也在所难免。就本次事件来讲,由于单纯依赖智能抓拍作为执法依据,损害了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尽管只是个例,但同样提醒我们,在公共服务上,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是“人工万能”,同样,也会犯低级错误。
此外,大数据在公共服务运用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侵犯隐私、威胁自由等弊端。显然,仅依靠数据来支撑公共服务,不仅会侵犯公众的合法权益,也会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价值导向的“跑偏”。“拥抱”大数据但不能过度依赖。
责编AJX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