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串连校正装置

应用电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904人已加入

描述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6.1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自动控制

如前所述,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一般可化为图6-1的形式,G0(s)是控制系统的不可变部分,即被控对象,H(s)为反馈环节。未校正前,系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控制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希望的性能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这是在系统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

(2) 控制系统结构的选择。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一般有四种结构可供选择:前馈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其框图如图6-2。考虑到串联校正比较经济,易于实现,且设计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此校正方法,因此本章只讨论串联校正,典型的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和PID校正等装置。

(3) 控制器或校正装置的选择。校正装置的物理器件可以有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和气动的等形式,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系统本身结构的特点、信号的性质和设计者的经验,并综合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选择。本书我们以电气校正装置作为控制器,详述有源和无源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其思想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校正装置设计。

(4) 校正手段或校正方法的选择。究竟采用时域还是频域方法,须根据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表达方式选择。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通常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性能指标用于反应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情况,它一般可用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指标两个方面:1)时域性能指标:调整时间ts 、上升时间tr 、峰值时间tp 和最大超调量
Mp等;2)频域性能指标:开环指标包括相位裕量γ 、增益裕量Ag ;闭环指标包括谐振峰值Mr 、谐振频率ωr 和频带宽度ωb等。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若所使用的指标是时域指标,则一般宜用根轨迹法进行设计,使闭环系统的极点重新配置;若所使用的指标是频域指标,宜用频率法(如伯德图或极坐标)进行设计。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实际系统中大量采用的控制器是有源校正装置,如典型的PID调节器,但正如下文大家将看到的,无源校正与有源校正尽管组成形式有差别,但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


图6-2控制系统校正的几种方式
串连校正装置的结构与特性
前面介绍了校正装置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不同系统的控制性能要求,串联校正装置可设计成相位超前校正、相位迟后校正和和相位迟后-超前校正形式。本节首先介绍此三种装置的无源和有源网络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频率校正原理和MATLAB的设计方法。而关于串联校正装置的根轨迹方法则在下一节介绍。
6.2.1 超前校正
如前所述,为满足控制系统的静态性能要求,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大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但当增益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系统有可能变为不稳定,或即使能稳定,其动态性能一般也不会理想。为此,需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加一超前校正装置,以实现在开环增益不变的前提下,系统的动态性能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本节先讨论超前校正网络的特性,然后分别介绍基于频率响应法的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过程。

(一)超前校正装置

图6-3 超前校正装置
(a) 无源校正装置 (b)有源校正装置

图6-3分别为无源和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对于无源校正装置(a),忽略该网络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效应,则其传递函数为:

(6-1)
式中, 自动控制 ,

上式另一常见形式可写作:

(6-2)
式中, ,

对于有源校正装置(b),其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
(6-3)
式中, 自动控制

负号是因为采用了负反馈的运算放大器,再串联一只反相运算放大器即可消除负号。

在式(6-3)中,令R1C=T1,R2C=T2 ,则(6-3)可写成如下形式:

自动控制
(6-4)

上式即为实际的比例微分控制器(PD)的传递函数的表达式。

超前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如图6-4所示,由于β>1 ,故 Gc(s)的零点总在其极点的右侧。由式(6-1)和式(6-2)可知,在采用超前校正网络时,系统的开环增益会有1/β (或k )倍的衰减。对此,用放大倍数β 或(1/k)的附加放大器予以补偿。经补偿后,令α=1/β ,其传递函数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频率特性为:

自动控制
(6-5)

与式(6-5)对应的幅频特性的表达式分别为:

自动控制
(6-6)
自动控制
(6-7)

其相应的极坐标如图6-5。由图可见,超前校正装置的极坐标是一个位于第一象限的半圆,圆心坐标 [(1+1/α)/2,j0],半径为 (1/α-1)/2,从坐标原点到半圆作切线,它与正实轴的夹角即为该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角φm ,且有:

自动控制
(6-8)

此最大超前角对应的频率可由式(6-7)得到。令dφ(ω)/dω=0,则有:

自动控制
(6-9)


对式(6-6)的幅频特性取对数坐标,有:

自动控制
(6-10)

根据式(6—7)、(6—10),可令 ,利用如下Matkab语句作出它的伯德图,如图6—6所示。

自动控制
图6—6

alpha=0.1; T=1;

Gc=tf([T,1],[alpha*T,1]);

[x0,y0,w]=Bode(Gc);[x,y]=bode_asymp(Gc,w);

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x0(:)),x,y)

subplot(212),semilogx(w,y0(:))


由式(6—7)可知,由于α<1,因而当 0<ω<∞时,校正网络的相位总是正值。这明输出信号在相位上总超前于输入信号一个角度,因而称该校正网络为超前校正。同时,由于当ω→0,L(ω)→0 ;当ω→+∞时,L(ω)→最大值20lg(1/α) ,所以超前校正装置又是一个高通滤波器。

比较图6-4和图6-5可见,ωm是Gc(s)零点和极点的几何平均值。理论上,最大相位超前角φm不大于90°,但实际上,一般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φm不大于65° 。如果要得到大于65°的相位超前角,可用两个超前校正网络相串联来实现,并在串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6.2.2 迟后校正
与超前校正相反,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但其静态性能指标较差(如静态误差较大)时,则一般可采用迟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同时又可使校正后的系统动态指标保持原系统的良好状态。

(一) 迟后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

无源的迟后校正装置可由图6—7(a)构成。由图可得到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
(6-11)
式中,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有源的迟后校正装置由图6-7(b)构成。其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
(6-12)
式中, Ti=R2C,k=R2/R1,同样等式右边的负号可通过串联一反相器加以抵消,因而(6-12)可改写为比例积分控制器PI的形式:
自动控制
(6-13)

(二)迟后校正装置的极点及频率特性
由式(6-11)可分别得到该迟后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图(6—8)、极坐标图(6—9)、伯德图(6—10)

自动控制
图6—7 图6—8
自动控制
图6—10
图中,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比较超前校正装置和迟后校正装置可以发现,迟后校正装置具有如下特点:

1)输出相位总滞后于输入相位,这是校正中必须要避免的;

2)它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具有高频率衰减的作用;

3)利用它的高频衰减作用(当 ),使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 前移,从而达到增大相位裕量的目的。

6.2.3 迟后-超前校正
(一) 迟后-超前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

上图构成了迟后-超前的无源和有源装置,无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
(6-14)

上式中,令:T1=R1C1,T2=R2C2,T1/β+βT2=R1C1+R2C2+R1C2,β>1,且令 T2>T1。同时,上式也可改写成如下形式:

自动控制
(6-15)

其中前半部分起超前作用,后半部分起迟后作用。

同理,有源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6-16)

显然,有源迟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同时是一个典型的PID控制器,式中:KP为比例系数,Ti 积分时间常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

(二)迟后-超前校正装置的极点及频率特性
根据迟后-超前装置的传递函数,可得到其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
(6-17)

其对应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自动控制
(6-18)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图6—14
自动控制
(6-19)

根据上面二式可分别画出其零、极点分布图、极坐标图、伯德图。从图中看出,因 T2>T1,迟后部分的零极点更靠近原点,使系统的静态性能得到改善。

从图6-13和6-14可以看出当ω从0→ω1 变化时,迟后-超前校正装置起超前作用,而当ω从ω1→∞ 变化时,校正装置起迟后作用。由下列Matlab语句可得到其伯德图:

alpha=[0.1:0.1:0.5]; T1=1;T2=5;

Gc=tf([T1,1],[alpha*T1,1])*tf([alpha*T2,i],[T2,1]);

[x0,y0,w]=bode(Gc);[x,y]=bode_asymp(Gc,w);

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x0(:)),x,y)

subplot(212),semilogx(w,y0(:))

同时,容易计算相角为零的频率ω1 为:

(6-20)

可见,迟后-超前校正装置是超前装置和迟后装置的组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