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研从在国际上排不上号,到如今稳居前列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中国的科研投入一直在加码。

即使是在疫情期间。

但科技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完全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在诸多领域、诸多技术上一点一点抠出来、熬出来的。

有所有人都看重的发动机、疫苗、芯片,也有普通人不那么看重的玻璃瓶、光刻胶、手机。

大水大鱼

2.4万亿元,是去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资金,比2019年的2.2万亿再增2000亿。

2.3万亿美元(约合15.1万亿元人民币),是初步预估的2020年全球科研投入资金[1],整体比2019年略有回落。

中国研发投入大约占到了全球总投入的16%。

在疫情中,中国GDP突破百万亿,中国同样是极少数科研投入正增长的国家。

美国科研机构曾预测,中国科研投入会在2019年追平美国,在2020年实现反超[2]。

图源:American Academy of Arts&Sciences

中国追赶的雄心体现在两会的细节中,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出现了45次,“科技”出现了24次。

在昨天闭幕的人大会上,十四五规划表决通过,其中明确提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过去30年,中国的科研从在国际上排不上号,到如今稳居前列;高铁从一穷二白到通车里程独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智能手机从智能生产外壳到世界前五中有三……

从实验室研究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所有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

2020年科研经费投入前十大国家;图源:Statista、AAAC

科技的竞争是头部的竞争,不仅国家如此,主要的行业也同样如此。

目前,仅中美两国的科研投入就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再加上日本、德国、印度、韩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巴西,前十位占据份额高达80%。

在半导体、医疗器械、手机等领域也同样如此。

在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后,各国加码高科技的操作成为一种必然的正确。

但急功近利,常常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比如当下的芯片危机,从去年年中开始,很多苦于融资压力的公司,如建筑、大消费、餐饮类公司都在努力披上“芯片外衣”,仿佛有了几个字就能无视其基本面、盈利情况和技术相对优势。

而以武汉弘芯、成都格芯、贵州华芯为代表的几个烂尾项目,更是把这股混乱无序和资金黑洞暴露了个干净。

技术和产能的突破不会一蹴而就,比的是常性。

砸钱的多少,并不和技术先进、供应链管理、市场地位画上绝对的等号。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历史进程中,关键是中国占据行业头部的企业,掌握新锐科技的企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

在大水大鱼的江湖里,如果没有几把刷子,也很难翻出多少浪。

变局丛生

顶峰相见的历程,也是一个会不断筛选赢家和输家的变局。

小企业不断被龙头公司整合,跨界巨头会产生更多变数,新的技术挑战者也还能继续涌现。

如今各大科技公司正处于一个“谁能率先破局”的临界点。

2020Q4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图源:IDC

2020年的全球手机市场,就是这次变局的一个缩影。此消彼长之下,水池的格局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华为受芯片断供的影响,不管花粉如何慷慨解囊,都无法拖延整体出货量的下滑。在消费者市场遇冷,华为闪电剥离出荣耀,并加码了其B端业务和造车业务。

三星在全球仍面临失速危机,韩系供应商虽然坚守阵地,但其巅峰还是在2013年。退出中国市场、削减在中工厂后的这几年,也是三星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中系手机冲击的高峰时期。

中系手机的OPPO、小米、vivo在去年都保持着高增速的态势,然而在高端市场上还不具备和苹果正面硬刚的实力。

苹果2021财年一季度营收高达1114.39亿美元,比华尔街分的预期高出整整20%,打破自己的记录,成为最大赢家。

作为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和科技巨头,苹果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创新驱动力,奠定了暂时其他巨头都是它的追赶者。

同一时间,国内手机市场也出现剧变,新的大鱼开始跃迁。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OPPO凭借21%的市场占有率,在1月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品牌。

得益于OPPO多元化的产品线。OPPO Reno系列在去年末发力,承接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份额,而A系列手机则做到了在中端市场的强大地推。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OPPO一直在深耕下沉市场,做到了重点市县乡的全覆盖,基本上走到哪里都能看到OPPO的专卖专柜;

如今,在面临供应链震荡的困难时期,OPPO也和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做到了高度信任、利益一致和深度绑定。

OPPO的路线是“人民战争”。说白了就是服务好整条产业链,从供应商、销售渠道到用户。

当OPPO已经把基础盘做到了100分,只要有机会就能实现格局突破。

这也预示着,全球手机市场暂时一超多强,国内手机市场进入多极格局。小厂商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几乎没有能力占据市场份额。

国内华米OV四大手机厂商(或许再加一个荣耀)的格局基本固化下来。

各大厂商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或是像一加、传音等品牌积极开拓全球市场;

或是如小米、OPPO,横向扩展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家电产品的领域。

当然,最考验技术和资金实力的是跨界去智能造车。在互联网巨头挤入造车赛道后,华为、小米都放出了造车风声。

长期来看,中系手机厂商整体走向高端化是一条必经之路,为了提升创新的硬实力可以不惜工本;

短期来看,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成为各大厂商的胜负手。

十年轮回

过去十年,中国手机品牌快速崛起和淘汰。

这十年是一个完整的大周期——是智能手机出现、普及、迭代的过程。

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为代表的前世代手机成为了历史,这些曾经做出开天辟地一样创举的企业转向了企业服务、制造上游和方案解决,将最火热的消费者市场腾让了出来。

走极致性价比的路线,让中国人用得上中国产的手机,是过去十年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过程里,曾经搅动风云的魅族、联想、金立、锤子、坚果、乐视等品牌到现在都已经淡出了大众视线,有的愿赌服输,有的还在坚持,更多的成为了商业史上的悲剧。

可以说,手机江湖,剩者为王。

OPPO上次登顶中国手机销量第一,是2016年。

当年OPPO在中国市场占据16.8%的市场份额,销量蝉联第一。在当时2000元价位的手机市场里,OPPO占有率超50%,基本没有对手。

那是中国手机市场再一次发生风向变化的时刻。

在那之前的五年,凭借着和渠道、用户的亲密的共生共荣关系,OPPO在智能机时代闯了出来。2016年,彭博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苹果为什么在中国输给了两家不知名的本地品牌”,其中之一就是OPPO。

当时传遍全国的“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就是由OPPO引领VOOC的闪充技术的发明。

前ATL电池专家王升威认为,乔布斯重新发明智能手机之后,OPPO的闪充发明,是中国创新首次注入智能手机行业。

在2016-2019年的4年里,OPPO在艰难探索服务、创新、未来之间的关系。这4年里,整个国家的科研势能也都在上移,驶入了一条更快的赛道。

过去5年,手机市场最大的增量仍是在下沉市场。那本来是其他小厂商盘踞生存的空间,在几大厂商高性能参数的平价手机横推下,这块市场也逐渐饱和。

过去5年成长最快的是高端机市场,从去年中到今年初推出的产品来看,高端机、旗舰机价位整体上扬,4000+价位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预示着,中系手机四个王者,都将走出自己的高端路线,向苹果靠近并发起挑战。

对OPPO而言,现在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终点时刻。

之前的技术积累、渠道运营、市场占有,都只完成了赛道前90米的工作,现在这一步必须迈出去,踏过去才是百米冲刺的阶段。

OPPO在中国商业圈里一直都很低调,他们想做的是科技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科技商人。

OPPO的高端底蕴是其Find系列,曾经多次改变过中国手机的样貌。

2011年 的Find X903是首款国产侧滑全键盘手机; 2012年的OPPO Finder,做到了当时全球最薄的6.65mm机身,开启了手机的极致纤薄轻时代; 同年的OPPO Find 5,是国产智能手机中首款搭载1080p屏幕,并留下了窄边框、息屏美学、NFC功能等先锋概念; 2014年 OPPO Find 7 独创VOOC闪充技术,带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充电革命,至今仍是OPPO的拳头技术之一。

最近,OPPO向外界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阶段性成果。

去年底推出的OPPO X 2021卷轴屏机,是一次手机屏幕形态的大胆探索;

今年2月的MWC2021大会,OPPO展示了其隔空充电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充电,而不是现在靠磁感应的背贴式充电。

昨天,OPPO正式发布了其OPPO Find X3系列的旗舰机,被誉为OPPO的十年理想之作,也是OPPO向高端升维的一个新起点。

这款新机并不是简单搭载和硬堆参数,它是OPPO全新高端线的一种设想,是对极致影像技术和屏幕体验的一次重新发明。

Find X3系列的全链路10bit色彩引擎,保证了10亿色“所见即所得”的技术极限。

清晰度是有极限的,而色彩、光影、情绪、思考是无限的。

在有限的画面之内,承载生活的时空边界;

在硬直的工业美学中,探索曲线的人本设计;

在世界的灰色洪流中,上浮不平凡的可能。

这是OPPO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世界观、科技美学和文化哲学。

如今,又是一个新的周期轮回。

期待更好更快更美的消费者,手握天量资金的金主,做强做优做大的国家意志,都在从科技突破上寻求一种最真实的确定性。

对每个想要冲击高峰的人来说,这就是当下的大趋势。

愿我们都能,顶峰相见。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