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产品蓄势待发 消费者该如何正确选购

今日头条

1153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国际知名数据调研公司Counterpoint发布了关于折叠市场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并将在2022年迎来第一次大爆发,整体市场出货量或将达到1830万台。按照这个趋势,折叠屏手机变成人们手中主力机的景象,或许也指日可待。

放眼到今年,随着华为、小米先后发布了新的折叠屏产品,再加上早已拥有左右折叠和上下折叠手机的三星,目前消费者可选购的产品已日渐丰富。但是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品牌、产品的丰富或多或少地让消费者在选购时有些犹豫不决,因为从大体上看,多数人对折叠屏手机的第一印象就是拥有一块可折叠的大屏幕,可感知到的东西,无非就是能更便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能在更大的屏幕上观看视频、处理工作或打游戏等体验。但对于折叠屏而言,如果真的只有这么浅显的升级,那其和平板电脑的使用体验区别似乎不大,也更不值得动辄上万元的售价。所以,在这里我们更想让各位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们了解到,在选择折叠屏产品时,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才能感受到其独特之处且值回售价。

(左:三星Galaxy Z Fold2 5G,中:华为Mate X2,右:小米MIX FOLD)

目前,最常见到的也是最热门的折叠屏产品,主要有三星Galaxy Z Fold2 5G、华为Mate X2和小米MIX FOLD,三款产品都采用了内向折叠的方式,搭载了内外两个屏幕。在最初了解折叠屏时,或许大家可能认为折叠屏手机只有在闭合时使用外屏,在完全展开后使用内屏这两种操作方式。但事实上则不然,因为三星Galaxy Z Fold2 5G这款手机带来了展开与折叠两种形态之外的第三种形态体验,即其得益于先进的隐形铰链技术,带来了“半展开”的多角度旋停体验,而这一技术是华为Mate X2和小米MIX FOLD所没有的。也因此,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将手机展开并旋停在不同的角度,然后放于桌面上使用。而另外两款产品则不具备这一体验,如果硬要将这两款产品展开到一半,其也需要外力的支撑协助,否则无法独立放置,甚至直接弹开至180°的展开状态。

华为Mate X2(左)与小米MIX FOLD(中)在旋停方面不及三星Galaxy Z Fold2 5G(右)

看到这里有人会想,这个形态在实际体验中有什么用处。对此,三星为了进一步体现旋停技术的优势,其为Galaxy Z Fold2 5G的内屏配备了一颗内屏摄像头,即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多角度旋停功能将手机立在桌面,打开内屏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话,或同时解放双手进行自拍等。这便是华为Mate X2和小米MIX同样无法做到的,因为这两款产品均未搭载内屏摄像头,因此,若用户想要在展开状态下使用内屏自拍,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华为Mate X2和小米MIX FOLD不能在内屏体验自拍

对此,如果是只体验了华为Mate X2和小米MIX FOLD这两款今年发布的折叠屏产品的话,我们会在二者间推荐其一。但是在小米MIX FOLD和华为Mate X2之外,还有三星Galaxy Z Fold2 5G。作为更早发布的产品,三星做到了更多,特别是多角度旋停形态,以及内屏摄像头的搭载,均让人产生了“折叠屏必须要能这样用才对”的感受。

(三星Galaxy Z Fold2 5G通过内屏轻松自拍)

除了形态,在日常使用体验上,折叠屏手机的超大内屏还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使用方式,那就是有别于传统手机的、运用多个窗口进行的多任务处理功能。通过这项功能,我们可以实现一系列便捷的操作。比如在与朋友微信聊天时,若想发送照片,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窗口打开相册,直接将想发送的照片拖拽至微信窗口,完成发送。再比如开视频会议时,可以同时打开三星笔记功能,边看边记录重点信息等等。而这些能够有效提升用户日常生产力的功能,几大厂商的折叠屏产品也都有配备。三星Galaxy Z Fold2 5G可以同屏打开三个应用进行多任务处理;华为Mate X2稍逊,可以同屏打开两个应用;小米MIX FOLD和华为一样也可以同屏打开两个应用,而发布会上宣布的操作类似Windows系统的PC模式,目前还没有正式上线,这对早早入手MIX FOLD的用户来说比较遗憾。

(三星Galaxy Z Fold2 5G三个窗口进行多任务处理)

由于折叠屏已是跳出传统手机概念的新形态,所以,各位持币待购的朋友也更应该注重厂商们对折叠屏形态与体验的开发,而不是将目光依旧聚焦到有几个摄像头,或是多少万像素这些选购传统手机时常常比较的方面。通过对上面三款产品的对比,我们也认为三星Galaxy Z Fold2 5G毫无疑问地是当下折叠屏产品的标准,因为它并没有简单地把手机和平板电脑做加法,而是突破用户的期待,带来了仅属于折叠屏且不可替代的独特体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