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金属电极的两种典型失效形式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锂金属电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重要候选者之一,其优点在于电极电位较低、理论容量高、能量密度大,但存在安全性和寿命问题。 

近日,复旦大学董晓丽、夏永姚等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锂金属电池中的锂金属电极的两种主要失效形式,并总结了五大类具有应用价值的锂金属电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文章中,作者对锂金属电极的两种典型失效形式(短路与容量衰减)进行了分析。其中:

短路主要是由锂枝晶所造成的,比如,电极表面锂离子浓度不均匀等因素会导致锂枝晶生长,从而刺穿隔膜,造成短路。

容量衰减则来自于锂与电解液的反应与其自身的粉化过程。锂的反应性较为活泼,会与电解液反应,消耗一定的活性锂,造成一部分电池容量损失;同时,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的粉化(dusting)会造成阻抗的上升,耗费电池电量。

在了解这两种主要的锂金属电极失效机理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展开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和设计。 

接下来,作者根据制备方法和相关应用,将目前的锂金属电极研究分为五类,并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电解液

五种锂金属负极的性能对比雷达图 

其中:

稳定化金属锂粉电极(stabilized lithium-metal powder anode,SLMP),可有效补偿石墨等商业负极材料的不可逆容量;

稳定化锂金属电极(stabilized lithium-metal anode,SLMA),可降低锂金属的粉化过程并抑制枝晶;

沉积锂金属电极(deposited lithium-metal anode,DLMA),可有效控制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但制备过程较为繁琐复杂;

复合锂金属电极(composite lithium-metal anode,CLMA),较容易形成可靠的电极结构,避免了预锂化等复杂的制备工艺;

无阳极锂金属电极(anode-free lithium-metal anode,AFLMA),直接使用铜作为阳极,大大简化了电池的制备工艺。

综合来看,稳定化锂金属电极是最为有前景、实用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电极;而稳定化锂金属粉末电极则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首选。

文章还指出,当前的技术距离锂金属电极的实用化仍有一段差距。随着先进表征技术与制备工艺的发展,对锂金属电池的工作机制会研究得更加透彻,制作工艺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安全且高能的锂金属电池或许有望很快推出并进入市场,引领新的能源革命。

审核编辑 :李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