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LINK-ISOL模块具有电流隔离的额外优势

描述

  意法半导体推出的B-STLINK-ISOL,这是一款用于 STLINK-V3SET 的模块,可提供电流隔离,并可与电压低于 3.3 V 的微控制器配合使用。 工程师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当连接到 STLINK-V3SET 的 STDC14 连接器时,B-STLINK-ISOL 可装入其白色外壳中,用作传统的调试探头。在 STLINK-V3SET 与其适配器板 MB1440 之间连接时,新型号可确保开发人员可以访问低功耗 MCU 上的所有信号和连接器。因此,它提供了与 B-STLINK-VOLT 类似的功能,并具有电流隔离的额外优势。这种特性提供了 PC 和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板之间的隔离。事实上,当两个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使用相同的接地时,接地回路可能会造成损坏或干扰。电流隔离通过防止接地环路解决了这个问题。

  B-STLINK-VOLT

  B- STLINK -VOLT是一款STLINK-V3适配器板,使STLINK-V3SET在线调试器/编程器探头能够与消耗低于传统 3.3 V 的 STM32 微控制器 (MCU) 一起使用。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将电压降至 1.65 V 的转换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从而确保开发人员可以将 STLINK-V3 与依赖小电池的系统一起使用。用户可以使用相同的 STDC-14 连接器使用 JTAG、SWD、SWV 或 VCP 调试和编程他们的 MCU,并且可以使用 SPI、UART、I2C、CAN 或 GPIO 进行通信。我们还更新了用户手册以涵盖各种可能的跳线配置以及将板安装到 STLINK-V3SET 外壳中。

  STLINK-V3SET 推广了可直接装入其外壳的扩展卡的使用,以确保工程师拥有一个整洁的模块,所有东西都在一个屋檐下。到目前为止,使用 1.8 V STM32 的团队依赖于 STLINK-V2。原因很简单,STLINK-V3 专注于性能,降低电压必然会降低各种接口的频率。因此,当 STLINK-V3 刚刚推出时,大多数工程师并不介意使用上一代探头,因为无论如何性能都是一样的。然而,由于 STLINK-V3 现在越来越受欢迎,客户渴望 STLINK-V3SET 适配器卡带来的灵活性,我们决定推出 B-STLINK-VOLT,现在推出 B-STLINK-ISOL,从而打开 STLINK -V3 到全新的 STM32 应用范围。 请注意,使用 STM8 不需要新的适配器板,因为它包含电压转换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

  驱动力:多功能性和灵活性

  STLINK-V3 在几年前问世时是一次完整的架构大修。它比上一代更快地传输数据,并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部分归功于其 STDC-14 连接器和对虚拟 COM 端口的支持。除了STLINK-V3SET 之外,ST 还提供STLINK-V3MINI和STLINK-V3MODS,它们不支持适配器板,但为主要寻求便携性的工程师提供了更小的设计。然而,所有三个探针都遵循一个原则:无论意外的边缘情况或新的应用程序,它们都必须工作。因此,STLINK-V3 专注于多功能性,这要归功于巧妙的界面、强大的连接器以及各种模块的存在,以便为更多的开发人员定制我们的产品。

  当缅因大学的朱教授使用我们的无人机套件向本科生介绍嵌入式系统课程时,教育工作者询问了 ST 的调试工具。无人机套件太小,无法集成 STLINK 接口,因此需要外部模块。观众对 STLINK-V3 的功能和探头选择的反应非常积极。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新的 B-STLINK-VOLT 是 STLINK-V3 系列受欢迎的标志,让我们看看我们最新的在线调试器/编程器成功背后的五个原因。

  1. STLINK-V3:强大的遗产

  上一代 ST-LINK/V2 仍然非常流行和多样化。第一个独立设备于 2011 年问世,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快速轻松地连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板和 PC 之间的在线调试器/编程器,以编译代码、将应用程序发送到 MCU、从 RAM 中的无限断点中受益,以及确定系统是否可以运行或错误是否会导致问题。我们知道该解决方案在专业人士和大型工程团队中非常受欢迎,这就是我们将继续销售和支持我们的 ST-LINK/V2 设备的原因。我们正在部署新的 STLINK-V3SET、STLINK-V3MODS 和 STLINK-V3MINI,但我们也知道有些人可能希望继续使用他们熟悉的东西。

  此外,ST-LINK/V2 产品系列远远超出了独立型号,因为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第三方变体仍然很受欢迎。还有一个ST-LINK/V2 直接集成到我们的开发解决方案中,例如在STM32 Discovery 套件或Nucleo 板上,我们针对串行线调试 (SWD) 接口进行了优化,以确保占用空间小。它的功能之一是大容量存储支持,使用户能够在其 PC 上打开存储卷以拖放二进制文件,而不是通过 IDE 开始上传他们的应用程序。

  2. 更快的在线调试器/编程器

  数据传输是这个平台的基础,这解释了为什么 ST-LINK/V2 和 STLINK-V3 之间的第一个显着架构差异是后者与 USB 2.0 高速接口的兼容性。以前,开发人员必须应对 12 Mbit/s USB 2.0 全速数据速率,这在上传大型应用程序时可能会很麻烦。最新的模块现在提供高达 480 Mbit/s 的理论速度,这将带来更快的体验。此外,除了简单的接口升级,ST还对其算法和流程进行了多项优化,使其成为彻底的架构大修,而不是简单的减速带。因此,对于每天多次上传大量应用程序的团队来说,生产力的提高是非常显着的。

  除了更快的速度,STLINK-V3SET 和 STLINK-V3MINI 还提供大容量存储支持,以实现更方便的上传过程。到目前为止,只有我们的一些开发板(例如我们所有的 Nucleo 板)上的 ST-LINK/V2 提供了此功能。然而,使用新模型,工程师将能够连接在线调试器/编程器,然后拖放二进制文件以立即上传它们。这对于希望在定制 PCB 上快速试验演示应用程序以及不想编译代码并通过 IDE 发送代码的开发人员特别有用。它还使交换演示更加方便,尤其是当团队在现场时。

  3. 更灵活的工具

  STLINK-V3SET、B-STLINK-VOLT 和 STLINK-V3MINI 上的 ST 14 针调试器 STDC-14 是模块具有灵活性的另一个原因。当用户打开包装盒时,会发现传统的 MIPI 10 针电缆,相对紧凑,非常受欢迎,还有一条新的 STDC 14 针电缆。MIPI 10 针版本不支持虚拟 COM 端口。因此,我们开发了 MIPI-10 连接器的扩展,它使用四个额外的引脚来提供更多功能。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直到现在,当他们的开发板中没有内置 ST-LINK/V2 时,工程师必须使用额外的电缆并寻找变通方法来获得虚拟 COM 端口。多亏了 STDC-14,使用虚拟 COM 端口更加实用。同样,由于STM32CubeProgrammer中的 DLL API,在线调试器/编程器打开了通向一组全新功能的大门,因为它允许 PC 开发人员从新的 ST-LINK 驱动几个 GPIO。因此,团队可以潜在地添加 LED,这些 LED 亮起作为例程执行其工作的标志,控制其他外围设备,甚至通过这些 IO 使用专有扩展。

  4. 多才多艺的伴侣

  新架构提供与前几代产品相同的多功能性,并可以为 STM32 MCU 使用 JTAG(联合测试行动组)和 SWD。它还增加了极大的灵活性,可以使用 STDC-14 连接器从虚拟 COM 端口中受益。然而,STLINK-V3SET 更进一步,能够在调试器/编程器上添加扩展卡以增加其功能。

  我们平台灵活性的另一个例子是补充接口板的可用性,它允许开发人员通过 SPI、I2C 或 UART 接口上传固件。此扩展卡用作目标板和 PC 之间的桥梁。使用 STM32CubeProgrammer 软件工具,无论是在命令行模式还是图形界面模式下,开发人员都可以在他们的环境中无缝地使用这个桥接器来促进维护操作,而无需打开调试端口,这可能意味着严重的安全漏洞。

  另一个例子是用于 STLINK-V3SET 的Percepio及其Tracealyzer。Tracealyzer 是面向基于 RTOS 的软件系统开发人员的首选跟踪可视化工具,提供 30 多个图形视图和实时可视化。Tracealyzer v4.2 集成了对 STLINK-V3SET 的支持,允许在开发、调试、验证和优化期间全面了解 STM32 软件。

  5. 满足开发者需求的定制方法

  STLINK-V3SET 将吸引有更广泛需求的开发者。该模块配备更多电缆,因为它与更大且仍然有用的 MIPI-20 连接器兼容。它还有一个高度可调节的外壳,可以适应 STLINK-V3SET 顶部的堆栈大小,因此用户可以整齐地放置他们的扩展卡。STLINK-V3SET 还与 SWIM(单线接口模块)兼容,以确保团队可以对 STM8 进行编程和调试。

  因此,它比STLINK-V3MINI 大得多,STLINK-V3MINI 小到可以放在手掌中,让开发人员在参观展厅或现场时必须携带它们成为一种乐趣。在许多情况下,开发人员不再需要 SWIM 接口或扩展卡端口,但模块的尺寸和重量成为关键因素。同样,STLINK-V3MODS 也很小 (15 x 30 mm),工程师可以直接将其焊接到 PCB 上,从而大大提高原型的实用性。因此,有能力购买更小、更具成本效益和更相关的系统意味着扩展 STLINK-V3 架构以更好地适应使用 STM32 解决方案的广大工程师。

  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