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
射频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芯片耗电大,可靠性要求高,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5G系统频率和功率进一步推高,对射频PA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强。为此,我们整理了一期材料:《5G射频PA架构》,专门讨论在5G射频PA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架构。 在以上材料中,我们讨论到:PA设计中可以依靠“简单功率合成”来进行功率的合并,也可以利用“特殊功率合成”,达到高效率、负载不敏感等设计需求。材料推出去之后,一些朋友发来问题:提升效率只能依靠架构上的改变吗?一些PA没有用到Doherty等复杂的架构,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效率,是怎么做的呢?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回答。于是我们想,那就不如把PA在高效率设计中的考量讨论的再细节一些:不止是定性的讨论到宏观架构,而是深入到单个PA设计的思考取舍中。 在PA设计的细节考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PA的“类”别了,也即PA的Class。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Class A、Class AB、Class E及Class F等。不同Class的PA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这份材料就以PA的Class为线,讨论手机射频PA的“高效率(High Efficiency)”设计。

图:OFDM信号在时域的波形构成,幅度不再恒定
在这些信号中,为了表征信号幅度变化的大小,信号“功率峰均比”的概念被引入了进来。峰均比的英文是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简称PAPR,是指信号峰值功率与均值功率的比值。一般线性信号的PAPR在3~9dB之间。下图为某典型OFDM信号能量谱分布,可以看到信号幅度在0~11.55dB之间呈现概率分布。
图:典型信号的概率分布
由于这些高阶调制方式的信号中的幅度与相位均带有信息,这时必须要对信号进行线性放大,才能使幅度信息不失真的进行传递。若PA本身存在非线性,则PA对不同大小信号展现出不同的响应,就会产生非线性失真,使ACLR、EVM等指标产生恶化,影响系统的通信能力。
PAE的定义将输入功率也考虑进来,只计算经过PA后“增加的”功率部分与直流耗散之间的比值,所以被称作功率“附加”效率。PAE的计算公式为:
当PA增益足够大时,
将远大于
。比如当PA增益为30dB左右时,
只有
的千分之一。这时PAE与功率转换效率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
PA的效率和线性度之间是一对折中。在PA设计中,不断的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优化或者取舍。
被完全转化为了基波射频能量
,则PA将达到梦寐以求的100%的效率,能量一点也不被浪费。
但这个100%的效率是不可达成的,因为在实际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一定会有一部分直流能量转换为谐波射频能量
以及直流耗散能量
。三种能量与直流能量的关系如下公式所示:
高效率PA的设计理念就是:尽量使得以上公式的后两项:直流耗散能量、谐波耗散能量,趋近于零。
)趋向于0
若使此能量等于零,则时域表现为二者之间在时域尽量少的交叠。以上设计观念在高效率PA中经常被采用,尤其是在F类、E类等开关类PA设计中。
)趋向于0
以上公式中,
与
分别为n次谐波的电压与电流摆幅幅值,
为其相位。
为了达到100%的效率,需要控制能量不被谐波能量所消耗。如果有谐波能量,即使直流消耗为0,也无法达到100%的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PA的电压与电流均是完美方波的情况下,电压与电流无交叠,直流耗散
为0。但此时电压与电流均存在奇次谐波能量,奇次谐波能量不为0。通过傅里叶展开可计算,此时PA的最大效率只有:
即在电压电流均是完美方波的情况下,谐波部分抢走了近1/5的能量。下图为此时电压与电流的时域波形,以及能量在频域的分布。
图:电压与电流均为方波时,时域波形与频域能量分布
为了减少直流耗散能量、谐波耗散能量这两大损耗,在高效率PA中不断要考虑电压与电流波形之间的关系,对波形进行塑造,提升PA效率。这种工作在PA设计中被称为“波形工程(Waveform Engineering)”。
图:BJT与FET器件用于实现线性PA的工作区域
线性PA的主要类型有A类、B类、AB类和C类等。
需要说明的是,线性PA并不是完全没有非线性。对于除A类外的AB类、B类和C类线性放大器,因为波形的非完整周期导通,输出均存在非线性分量。即使对于全周期导通的A类放大器来说,由于晶体管输入和输出的非线性转移关系(指数或者二次方关系),输出也会出现非线性分量。但这些非线性分量的存在,不影响晶体管工作在线性工作区的实质,也不影响输出信号幅度与输入信号幅度呈正向比例的相对关系,所以这些PA都属于线性PA。
图:晶体管的转移特性
因为理解直观,设计容易,线性PA是放大器设计中的首要选择。但线性PA很难做到高效率,于是PA设计先驱者开始将开关类PA的设计理念引入进来。
开关类PA类型主要有D类、E类、F类和J类等,其特点是晶体管工作在类似开关状态。在这些PA设计中,对PA的设计考虑不再局限于从A/B/AB/C类放大器中偏置的角度讨论,而是把输出端负载对波形的调制影响也考虑进来。
“高效率”是开关类PA的传统优势,但其线性度较差。并且,进入到高频之后,由于寄生效应的存在,并不能实现完美的开关特性,谐波控制也变的困难,这些都给开关类PA的设计带来挑战。
图:用于实现开关PA的工作区域
图:线性类PA简化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示意图
根据晶体管导通角的不同,可以将线性PA分为A类、AB类、B类和C类。不同类型PA的偏置状态与导通角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各类线性放大器偏置状态与导通角的关系
图:A类PA的电压与电流波形
假设A类PA的直流工作点为
与
,射频信号摆幅为
与
,则根据PA效率的定义,A类PA的效率可表示为:
A类PA最大效率在
与
达到最大摆幅
与
时取得,为50%。
在输出功率变小时,A类PA射频功率变小,但DC功耗不变,使得其效率明显下降。在输出功率下降至最大A类输出功率的一半时,其效率也将下降一半。即在功率回退时,其效率以2倍/3dB(10倍/10dB)的速度下降。
图:A类PA功率回退时的效率特性
图:B类PA的电压与电流波形
虽然输出电流只有半周期导通,波形出现了强烈的失真,但由于器件仍然工作于线性工作区域,输入信号的幅度仍然基本正比于输入信号的幅度,所以B类PA仍然是线性类PA。
分别对基波和DC进行积分,可以推导得出导通角为2θ(2θ=φ)的PA最大效率表达式为:
对于B类PA,2θ=π,则上式推导为:
所以相比于A类放大器50%的最高效率,B类放大器的最高效率可提高至78.5%。
图:AB类PA的电压与电流波形
AB类PA的效率根据导通角的不同而不同,处于A类的50%与B类的78.5%之间。
图:C类PA的电压与电流波形
对于C类PA,将导通角取0为极限,可以得到PA的极限效率可达100%。
虽然理论上C类PA可以达到100%的效率,但达到100%效率时导通角为0,此时也无功率输出。所以C类PA中的100%效率是可望而不可及,无法为实际使用的PA设计提供有效帮助。
图:不同导通角下PA的能量分布及效率特性
依靠上图,可以很好的理解不同类型的线性PA的特性关系,可以看到:
随着导通角变小,PA效率由50%逐渐提高至100%
从A类到B类的变化中,导通角的变小并没有引起基波能量的减小
从B类到C类变化中,基波输出功率迅速减小
图:D类PA工作原理及波形
理想情况下,D类PA晶体管的电压与电流无交叠,使得D类PA直流功率耗散为0。
对于谐波功率耗散,D类PA的输出电压波形为方波信号;由于谐振负载的存在,输出电流波形为半正弦波。对方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展开,所有的偶次谐波分量为0;对半正弦波进行傅里叶展开,所有奇次谐波分量为0。谐波分量中电压与电流交替为0,使得理想D类PA的无谐波功率耗散。
以上这种电压与电流分别为方波与半正弦波时,在谐波功率耗散为0的特性,在高效率PA设计中经常被使用。
由于直流功率耗散与谐波功率耗散均为0,所以理想D类放大器可以达到100%的效率。
D类PA也有一系列变形,例如可以将电流构建成方波,将电压构建成半正弦波。这种就是电流模式的D类放大器。其简化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及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图:电流模式的D类放大器
图:E类放大器框图
E类PA的架构看起来与普通的A类、AB类PA并无大的不同,但设计思路却相差很大。E类PA的设计理念是:
首先将晶体管的偏置和驱动功率进行合理设计
然后对输出波形提出一系列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使晶体管工作于开关状态
基于这些约束条件,就可以计算不同拓扑中器件取值,从而完成设计
E类PA约束条件使作为开关等效的晶体管在合适的时间进行off到on的切换,从而减小开关切换过程中带来的充放电损耗。Sokal教授提出E类PA设计的两个重要约束条件:
当开关从off到on转换的瞬间,漏极电压为零(Zero voltage switching,简称为ZVS)
当开关从off到on转换的瞬间,漏端电压波形的斜率为零(Zero voltage derivative switching,简称ZVDS)
图:E类放大器的简化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以及波形示意图
图:理想过激励下B类放大器的电流与电压波形
过驱动的B类放大器虽然有更高的效率,但由于电压电流均都包含奇次和偶次谐波,有部分能量仍然消耗在了谐波上,所以效率无法达到100%。通过计算,过驱动的B类放大器可以达到88.6%的效率。这就是为何有些B类放大器能看到高于理论值78.5%的峰值效率的原因。
基于对过驱动的B类PA的研究,D. M. Snider教授于1967年提出F类PA的概念[4],随后F.H. Raab等教授将F类PA的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更进一步阐述[5][6][7]。
F类PA通过对谐波阻抗的控制,使奇次谐波阻抗为开路,偶次谐波阻抗短路,于是得到方形的电压波形,和半正弦的电流波形。由于二者分别只含有奇次和偶次谐波,谐波消耗为0,在理想情况下可得到100%的效率。下图为理想F类PA的电压电流波形。
图:理想F类PA的电流及电压波形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谐波频率高,无法对各次谐波阻抗均进行完美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F类PA的实际应用效果。下图为对3次谐波进行控制的F类PA简化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5]。
图:典型的F类PA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同理,也可以将电流构造成方波,电压构造成半正弦波,同样可以达到理论上100%的效率,这样就形成了逆F类PA的设计。逆F类PA设计的条件与F类放大器相反:偶次谐波阻抗需要设计成开路,奇次谐波阻抗需要设计成短路。
图:理想逆F类PA漏极电流及电压波形
虽然F类和逆F类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100%的峰值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二者表现还是会稍有不同。考虑晶体管Knee电压之后,F类和逆F类PA的工作区域如下图所示,从图示对比可以推导出系列F类与逆F类PA之间性能比较的关系。以上推导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图:F类与逆F类PA电压及电流摆幅关系比较
图:J类PA简化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与F类通过控制不同次谐波的幅度来构建完美的方波与半正弦波不同,Cripps教授的想法是通过控制二次谐波的相位,使二次谐波与基波之间形成叠加,减小电压与电流之间的交叠。
图:J类PA电压波形示意图
对J类放大器进行效率计算,可以得到J类放大器的最大效率为78.5%。
虽然J类PA与B类PA的效率相同,但理想B类PA需要二次及以上谐波均短路,这在物理上不易实现。而J类PA要求二次谐波处于某一个虚部值即可,这在实际工程中实现更容易,并且有较好的宽带特性。
。其定义为:功率放大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态工作电流与电压乘积之比。公式可以表示为:
归一化功率能力指标可以反应在给定的电压与电流摆幅的情况下,功率放大器输出最大功率的大小;也可以反应在给定输出功率的情况下,所需要电压与电流摆幅的大小。
对于A类放大器,其归一化功率输出能力可计算为: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类型PA的相对功率输出能力。
图:不同类型PA特性对比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