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双高斯准对称结构形式实现大视场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引言

航空侦察作为一种侦察手段,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军事侦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高分辨率、大视场侦察相机已经成为航空侦察相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图像传感器的尺寸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很大,所以图像传感器的尺寸已成为限制相机视场的主要因素。视场拼接技术是解决大视场问题的关键。目前视场拼接主要有成像器件机械拼接、多镜头多面阵拼接和单镜头多面阵拼接。成像器件机械拼接就是在像面上将多片图像传感器紧密的排列起来,机械拼接的优点在于采用机械拼接的相机光学系统相对比较简单,缺点是成像元器件成品都有封装结构,具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实际像元大于有效像元,因此直接将2个成像芯片拼在一起中间会产生缝隙,在成像时产生拍摄盲区,丢失图像信息。

为了实现无缝拼接,传统方法是拆除单个成像芯片封装,将有效像元顺次拼接,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很少被采用。多镜头多面阵成像器件拼接是每片成像芯片,使用一套独立的光学系统,通过物理“捆绑”构成具有较大成像面积的等效相机系统,其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结构庞大。单镜头多面阵成像器件拼接是多片成像器件使用同一套镜头,由多面阵成像芯片共同构成焦平面,因此光学系统较为复杂,对各面阵成像芯片的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成像器件片数越多,装调困难较大,光学系统像质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因此在设计时,要求光学系统的像质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衍射极限,还要考虑环境温度、气压、高度等因素的变化对光学系统的影响,在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或减弱对像质的影响。

1. 光学系统设计

1.1 光学系统设计指标光学系统设计指标如下: 照度范围: 4 000 lx ~ 100 000 lx; 光谱范围: 0.48 μm~0.75 μm; 探测器靶面尺寸:36.168 mm×24.112 mm; 像元尺寸:5.5 μm; 组合视场:20.5°×6.9°; 相对孔径:1:4; 全视场最大畸变:<0.5‰; 光学系统传递函数:MTF≥0.5(全视场)。

1.2 焦距的确定

光学系统焦距长短要根据地面分辨率指标要求确定。垂直型航空相机地面分辨率指标RG、航拍高度H、选用的CCD芯片像元尺寸d及焦距之间的关系可根据下式确定: RG/H=n×d/f′ (1) 式中:f′为相机焦距;RG为地面分辨率;n为像元数;H为飞行高度;d为像元尺寸。 依据产品装调水平、系统使用环境及设计经验,一般n在1.5~3之间选择。 从公式(1)可以看出,相机地面分辨率与镜头焦距、像元尺寸、像元数有关。增大镜头焦距,相机重量随之增加;而减小像元尺寸会导致成像灵敏度降低,因此确定系统焦距时,应根据系统技术指标及使用条件综合考虑。

1.3 视场角的确定

光学系统视场角的大小由物镜焦距和接收器件的尺寸决定。单片成像芯片成像不满足视场角要求,为了扩大视场,采用双片成像器件进行拼接。

视场角计算公式为 2ω=2arctany‘/f’ (2)

式中:ω为半视场角;y′为CCD器件1/2尺寸;f′为镜头焦距。

光学系统成像组件拼接视场示意图如图 1所示,拼接后的视场角可以增加近1倍。单片成像芯片视场10.36°×6.9°,双片成像芯片拼接后的视场20.5°×6.9°。

传感器

图1. 拼接视场示意图

1.4 光学组件结构形式

光学组件由窗口玻璃、地物反射镜、摄影物镜、像方反射镜、分光棱镜、像面等组成。为减小相机外形尺寸,反射镜采用折叠光路,最后一片透镜用于内调焦。采用双高斯准对称结构形式校正轴外像差,如彗差、垂轴色差、畸变等,用厚透镜校正像散、场曲。为了避免胶合镜在胶合过程中对面型的影响,设计中将胶合镜分离为单透镜,这样有利于成像质量的提高,并且减少了胶合工序。单透镜材料选用折射率较高、色散较小、工艺性较好的玻璃。在满足系统校正轴外像差要求的同时,很好地校正了系统的带球差、二级光谱、位置色差等,保证轴上点和轴外点没有太大的差别,使整个视场内成像质量比较均匀,以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系统结构形式如图 2所示。地面景物光线通过光学窗口、地物反射镜进入成像物镜,再通过折叠光路的像方反射镜及分光镜分别成像在大面阵CCD1靶面和CCD2靶面上,通过光学拼接形成一幅拼接图像,从而扩大视场。通过光电转换,实时获取图像信息。

传感器

图2. 光学结构图

传感器

图3.自准直自动对焦原理图

结论

大视场航空相机光学系统,采用双高斯准对称结构形式,通过双成像模块光学拼接扩大视场角,调整最后一片透镜实现内置自动调焦,控制地物反射镜实现垂直照相、自动调焦及前向像移补偿3种功能模式的转换。该光学系统实现了全视场无渐晕, 在91 lp/mm处MTF接近衍射极限,物镜在全视场范围内成像质量一致。通过实验室及室外航拍试验验证,该光学系统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审核编辑:郭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