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到加速通道,在新能源车的加持下,芯片也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汽车的芯片很复杂,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芯片,才能够让汽车跑起来。简单说,没有芯片就没办法让车有大脑和驱动力。芯片的分类也比较多,包括电源芯片、主芯片、驱动芯片、传感器芯片、通讯芯片、存储芯片、信号链芯片、射频芯片、图像处理芯片、集成芯片和其他类芯片等。
人民网发表文章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技术加速演进,芯片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近日,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科联合举办的中国汽车芯片高峰william hill官网 上,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汽车芯片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期。从行业面来看,目前汽车芯片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单车需求量逐渐攀升。
受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正以每年 10% 的速度快速增长。这里面,自然少不了中国力量的参与。国内目前大概有 110 家到 130 家企业开发和生产汽车芯片,公开宣传显示, 50% 企业实现了量产应用,超过 70% 的企业供应种类不多于 10 种。另外,有 50 多家芯片上市公司宣称有车规级产品或者量产应用。从前期来看,处于百花齐放的发展前期阶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参与到汽车芯片的中国公司有:主控芯片,包括了晶晨股份、瑞芯微、富瀚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全志科技、复旦微电、紫光国微、安路科技等;功率半导体的公司则有:闻泰科技、东微半导、斯达半导、士兰微、时代电气、华润微、宏微科技、新洁能、扬杰科技、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模拟芯片的公司有:圣邦股份、思瑞浦、纳芯微、艾为电子、上海贝岭、力芯微等,传感器的公司有韦尔股份、格科微等,而做存储芯片的有北京君正、兆易创新、复旦微电、普冉股份、聚辰股份等。
其中,最主动加入芯片战局的车企是吉利。去年 11 月,吉利发布了它和芯擎科技合作研制的 7 纳米智能座舱芯片 “SE1000”,SE1000 将在 2022 年第三季度开始量产。此外,吉利研发的 5nm 芯片计划在 2024 到 2025 年推出。吉利在迅速推动国产品牌芯片的导入,以及自主研发设计芯片,其自主研发的中控芯片将会在 2023 年实现装配上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整个车规芯片的设计难度、周期都超出了消费级的芯片,所以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能做出真正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车规级半导体对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长效性等要求都有更严格的标准。车规级的芯片产品需要在变化多端的颠簸环境,冷热环境底下正常工作十五年以上。
英特尔、三星、高通、英伟达等传统电脑、手机芯片企业纷纷开始了汽车芯片的研发生产,可见这个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根据海思在 2021 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大会发布的数据,预计 2030 年汽车电子在汽车总成本中的占比会达到 50%。因此中国汽车芯片市场也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当然也需要更多的呵护才能前行,这其中包括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中国汽车电动化走在全球最前列,本土市场拉动成为国产半导体企业崛起的有利因素。
2021 年 6 月,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工作组发布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成果》,2022 年 7 月份完成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成果》。根据工信部的要求,工作组研究制定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草案)》,目前已经提交给工信部,预计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将择机向行业公开来征求意见,汽车芯片国行标准有望在十四五期间会陆续得到落地、研制和应用。
当然,政策只是一个辅助,最终的道路要靠中国汽车芯片的创业团队们自己去开拓。汽车芯片不是一条好走的道路,充满荆棘和艰辛。其中,人才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沉积,而高端技术还受到欧美等领先的压制。当然,中国一定会成为未来汽车芯片发展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也将打造汽车芯片和车载操作系统共生的产业生态。
从巴菲特新近重仓的财报来看,汽车成为半导体的下一个驱动行业亦得到了印证。据台积电 Q2 财报,其汽车业务虽占比不大,但实现了 26% 的高增长。芯片的征程才刚刚开启,上述的中国公司已经交出了计算类 SoC、高端 DSP/MCU、高性能 FPGA、电子驻车制动 ASIC、高耐压 SiC 器件等芯片,未来一定还会做出更多更好的汽车芯片。底盘、车身、动力、整车控制、智能驾驶、座舱网联六大汽车电子系统都有汽车芯片的用武之地。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