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Wifi7进展太快 高通wifi7芯片宣告wifi7时代到来

描述

  高通Wifi7进展太快 高通wifi7芯片宣告wifi7时代到来

  WIFI7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可以极大的提高高速数据传输的信号密度,Wi-Fi 7能够同时满足超高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的需求,解决连接不同类型终端的连接的拥堵和干扰的需求。WIFI6可以实现9.6G的传输,而WIFI7可以达到46G,现在高通Wifi7进展怎么样了?

  此前高通首发了全球首个且速度最快的 Wi-Fi 7 商用解决方案FastConnect 7800。

  高通WiFi7芯片FastConnect 7800性能强悍,WiFi 7峰值传输速率可达5.8Gbps,且延迟更低。

  wifi6

图源 高通 

  现在高通推出了Wi-Fi 7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包含入门级高通326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和高性能高通3210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

  这两款 WiFi7方案无论是在多频段并发配置、还是自身的数据吞吐性能都是十分强大。同时高通为这两款 Wi-Fi 7 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还配备了独家的 “ 高通多连接网状网络技术 ”。可以在 WiFi7 路由器之间实现多个频段同时作为 MESH 回传通路,且根据实际连接情况自动切换、自动规避拥堵信道。

  高频并发多连接的目的就是让Wi-Fi设备能够利用不同频段与信道同时传送并接收数据,比如手机和路由器可以在5GHz和6GHz频段同时建立连接,通过数据叠加,让联网设备获得更高的吞吐量。

  高通 3210 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具备最大 10 条并发数据流,也就是 2+4+4 三频配置,具备高达 20Gbps 的数据吞吐量,也就是两万兆。

  高通 326 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则更偏入门级配置,是 2+2+2 的三频段 6 数据流并发设计,最大吞吐量是 10Gbps、也达到了万兆水准。

  而搭载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Wi-Fi 7解决方案的产品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商用面市。

  高通Wi-Fi7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特性:

  高通多连接网状网络技术:高通多连接网状网络技术通过动态管理客户端向与网状回传的无线连接新模式,重新定义家庭联网体验。高通多连接网状网络技术可根据网络条件、终端能力和家庭网络拓扑结构,在2.4GHz、5GHz和6GHz免许可频谱中选择、聚合或交替链路,在拥挤的网络环境中可实现确定性低时延,并带来75%*的实时时延降低,助力实现几乎无卡顿的游戏体验。

  Wi-Fi 7技术:高通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能够带来极致高性能,实现比以往更广的数千兆比特覆盖范围,关键特性包括:

  扩展的5GHz频谱性能,通过240MHz信道和4K QAM调制技术带来比Wi-Fi 6高80%的吞吐量提升。

  最大化利用6GHz频谱性能,通过320MHz信道和4K QAM调制技术带来比Wi-Fi 6E高140%的吞吐量提升。全面支持高通自动频率控制技术,实现全屋数千兆比特的网络覆盖。高通自动频率控制技术目前可用于用户设备集成,并将在通过监管审批后商用。

  支持Wi-Fi 7多连接和自适应干扰打孔技术,即使在拥挤的家庭网络环境中也能带来运行优化。智能拥堵避免算法能够确保即使在邻近网络或其他终端存在潜在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出色性能。

  为最新的高性能终端提供最大化连接支持,单一联网终端可实现高达5.8 Gbps的峰值速度。

wifi6

图源 高通 

  Wi-Fi 7的最大系统容量是Wi-Fi 5的9.6倍,是Wi-Fi 6/6E的3.6倍。高通的Wi-Fi 7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比Wi-Fi 6/6E提升22%的能效。高通的Wi-Fi 7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比自家Wi-Fi 6/6E降低了75%的时延。

  按照高通的说法Wi-Fi7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可带来超过20Gbps的系统总容量,旨在面向具有超强联网需求的当今家庭,带来对最新高速宽带连接和愈发普及的众多高性能终端的支持。该平台引入高通®多连接网状网络技术(QualcommMulti-Link Mesh),为家庭网络连接带来全新突破,开启极致吞吐量和实时响应的全新时代。

  Wi-Fi 7支持320MHz/240MHz信道,同时支持4K QAM技术,可以带来更快的连接。Wi-Fi 7还可以同时利用2.4GHz、5GHz或6GHz多个频段,实现更高吞吐量和更低时延。并且Wi-Fi 7同时支持自适应连接,当频段中出现干扰时,可以通过自适应干扰打孔技术,绕过干扰频段,提升Wi-Fi 连接的稳定性。Wi-Fi 7将在云游戏、VR、AR体验上带来更多可能。

  此外在2022年11月发布的两大移动旗舰平台第二代骁龙8和天玑9200都已经支持Wi-Fi 7,想必wifi7的商用将会越来越快,行业人士预计将在明年下半年开启普及。当然如果Wi-Fi 7要想成为市场主流,估计还要三四年的时间。(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