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
研究背景
锂离子电池(LIBs)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广泛应用,电池中自发形成的钝化层,即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耐用性至关重要。了解锂离子在不同的SEI组分传输,对于界面设计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锂离子在SEI中扩散的限速步骤被认为是锂离子在无机内层中的迁移,然而锂离子在SEI的主要无机成分(Li2CO3和LiF)中的传输机理是仍不清楚。特别是,引入无定形环境是否有利于改善锂离子扩散仍然存在争议。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大学许审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文锐研究员在J. Am. Chem. Soc.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on Li Ion Transport in Inorganic Components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的论文,通过机器学习-电位辅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无定形LiF和Li2CO3中的锂离子扩散机制。
结果表明,通过高温(>600 K)扩散率(~2个数量级差异)的阿伦尼乌斯外推法,不能准确地预测室温下LiF中的锂离子扩散率。同时,揭示了Li-F规则四面体在低温(<500 K)下的自发形成,引发了锂离子极低的扩散率,从而表明设计的无定形体LiF基SEI不能有助于锂离子传输。
此外,作者进一步证明了当这两种成分混合形成SEIs时,Li2CO3在抑制Li-F规则四面体形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本文的工作为局部环境对主要SEI成分中的锂离子扩散的影响提供了原子级见解,并表明抑制大尺寸体相LiF的形成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可能至关重要。
研究亮点
(1)本文指出LiF中Li-F规则四面体结构的自发形成,导致了室温下LiF中的锂离子扩散率至少比无定形Li2CO3低1个数量级;
(2)作者证明了Li2CO3可以有效抑制Li-F正四面体的形成,并指出调整LiF与Li2CO3的相对含量和抑制纯LiF相/晶粒的大量析出,是优化SEI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以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和库仑效率的关键。
图文导读
考虑到扩散系数计算时所需的大时空尺度所带来的高计算成本,特别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作者采用深势(DP)分子动力学(DeePMD)模拟来模拟无定形Li2CO3和LiF中的锂离子扩散,数据集生成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a,b)数据集生成工作流程和DeePMD中使用的非晶Li2CO3和LiF的原子填充形态。
本文首先通过比较DFT和DP预测的多个结构的能量和力,来研究DP模型的拟合性能(图2中的训练数据集)。结果表明,DP模型在训练数据集上预测的能量和力与DFT结果吻合较好。无定形LiF和Li2CO3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在高温(>600 K)下通过DeePMD模拟满足阿伦尼乌斯关系(图3)。
如果简单地将扩散系数外推到室温,对于无定形Li2CO3,外推结果和直接模拟结果之间的扩散系数差在1个数量级的可接受范围内。然而,对于无定形LiF,在室温下锂离子扩散率的数值差异较大(差异近3个数量级)。
此外,模拟表明,SEI中锂离子在Li2CO3中的扩散速度实际上比LiF中的要快。事实上,LiF中如此低的Li扩散系数意味着锂离子仅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相反,锂离子在Li2CO3可以有效地扩散,而不是振动。
图2 (a,b)比较了由DP和DFT在非晶态Li2CO3、LiF,以及它们1:1摩尔比混合物的训练数据集上获得的能量和力。
在MD模拟中,在500 K以下出现相对冻结的环境,导致形成Li-F规则四面体局部结构。在低温区,势能较低的相将更有利,这是形成Li-F规则四面体局部结构的主要驱动力。除了热力学驱动力外,Li-F规则四面体形成的动力学势垒也相对较低,这是在模拟中观测到相对有序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规则的四面体充当锂离子的笼子,从而抑制锂离子迁移,并导致如此低的扩散率。
因此,在MD模拟时间内,低温范围(<500 K)中锂离子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是在扩散。由于规则四面体局部结构在低温模拟(20 ns)中自发形成,以无定形相为初始结构,这一发现意味着只要锂电池的SEI中出现LiF,其微观结构很可能是Li-F规则四面体的相对有序堆积,并且该结构中的锂离子扩散应该非常缓慢。
图3 (a,b)在 DeePMD 模拟中,在 600 和 300 K 下计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率,以及Li-F在初始和最后20 ps中的RDFs。
进一步,验证了DP模型在低温条件下整个仿真时间长度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LiF中局部四面体形成阶段,作者选择DeePMD 300 K模拟整个路径上的一些代表性快照,作为DFT单点计算的基准测试,本文的DP模型可以捕获从完整的无定形结构到Li-F规则四面体结构出现的整个构型空间。
如图4b所示,在高温(>600 K)下仅出现少数规则的四面体结构,对应于高锂离子扩散率。在600至550 K左右,Li扩散率的突然降低和四面体数突然增加。当温度降低到500 K时,Li-F规则四面体数的进一步增加表明冻结局部环境的形成,这些环境充当中心锂离子的笼子,为锂离子逃逸设置了一个很大的势垒。
图4 (a)300 K时由DFT和DP得到LiF的能量对比;(b)在Li2CO3、LiF及其混合物中的Li扩散系数。
鉴于SEI是由LiF和Li2CO3混合而成的镶嵌结构,需要进一步考虑在无定形LiF-Li2CO3混合体系中的锂离子扩散,并研究与Li2CO3的混合后是否会影响LiF中Li-F正四面体的自发形成。因此,作者也模拟了LiF和Li2CO3混合物(摩尔比为1:1,图5),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锂离子扩散率。可以看到,混合系统中的锂离子扩散率接近于Li2CO3(图4b)。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将Li2CO3引入无定形LiF中可以有效抑制500 K以下-Li-F正四面体结构的形成,从而提高混合体系中的-离子电导率。
目前的工作清楚地表明,由于Li-F规则四面体在室温下自发形成,将无定形LiF设计为人工SEI层不能有助于锂离子传输。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电化学稳定的LiF仍然对电池电极表现出积极的影响,LiF被认为可以作为钝化层来防止持续的电极电解液反应。
图5 锂离子电池电极SEI的镶嵌结构(左),以及由 DeePMD模拟的在摩尔比为1:1的Li2CO3和LiF混合物中的无定形形貌(右)。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DeePMD模拟,研究了SEIs中两种主要无机组分(Li2CO3和LiF)的锂离子扩散机理。在室温不使用阿伦尼乌斯外推法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一个具有~1000原子的大型超级单体的20 ns DeePMD模拟,获得精确和收敛的锂离子扩散率。
本文结果表明,由于LiF中Li-F规则四面体结构的自发形成,导致了室温下LiF中的锂离子扩散率至少比无定形Li2CO3低1个数量级。这种局部结构充当中心锂离子的氟笼,抑制了有效的锂离子扩散。此外,还发现当Li2CO3和LiF混合时,无定形Li2CO3可以有效地抑制Li-F正四面体的形成。因此,调整LiF与Li2CO3的相对含量,抑制纯LiF体相/颗粒的大量沉淀,可能是提高电池倍率性能的关键。
审核编辑:刘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