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MCU的影响如何?

控制/MCU

1883人已加入

描述

市场对MCU的影响如何?

业内消息人士称,由于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其他消费电子设备需求低迷,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消费应用 MCU 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战将持续到 2023 年上半年,因为他们仍面临削减库存的压力。

由于他们的客户和渠道分销商的库存水平仍然很高,台湾地区的 MCU 供应商正在通过削减报价或产能来加速去库存。它们包括 Holetek Semiconductor、Nuvoton Technology、Generalplus Technology、Nyquest Technology、Padauk Technology、Sonix Technology、Megawin Technology、Hycon Technology 和 Weltrend Semiconductor。

然而,这些供应商最近感受到医疗应用紧急订单激增,因为自 2022 年底新冠疫情放松以来,对血氧计和制氧机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些都有望帮助供应商加速库存消耗。

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五的MCU厂商均为IDM厂商,分别为NXP、Microchip、瑞萨、STM、英飞凌。而新唐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台湾制造商,而兆易创新是最接近前十名的中国大陆供应商。

兆易创新已进入量产用于主流工业控制、物联网和消费应用的各种 MCU。消息人士称,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端 MCU 芯片的部署。

其他中国MCU供应商主要致力于消费类应用,尤其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系统,这些在中国市场的需求量最大。

根据 HIS Markit 的数据,2021 年中国 MCU 市场规模超过 3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8%,根据 2021-2025 年 6.2% 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到 2025 年将吸纳全球 30% 的供应。

过去一年多以来,芯片缺货涨价是业界关心的重点话题,在芯片涨价潮中,MCU涨势最为凶猛,有企业表示,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MCU的需求就开始增加,从那时候起,MCU的平均销售价格每个季度都在上涨。

除了芯片原厂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频繁调涨价格之外,不少芯片从原厂到代理商、下游经销商,最后到终端厂商那儿价格更是再经历了几轮涨价,有芯片分销行业的人士介绍,货经过多少手,就意味着有多少人可以囤货、抬价,可能中间每一环涨三五成,到最后价格就涨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在芯片涨价潮中,MCU的涨势也是最为凶猛的,现货市场上MCU芯片报价成倍甚至几十倍上涨,比如NXP的FS32K144HAT0,从最低的24元涨到高达600元。ST众多热门通用MCU系列过去都有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除了国际大厂,国内的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上海贝岭等厂商的MCU产品也呈现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

如今已经是完全是不同的局面,年后ST的MCU产品出现稳定降价,包括32位MCU103、105系列、407系列,8位的STM8S003等产品,有消息称,ST的STM32F103C8T66目前已经从3月的70元拦腰降价到32元,STM32F103RCT6从一季度的百元高位跌回2位数价格。

据业内人士透露,过去一年多时间,芯片缺货严重,价格水涨船高,经销商纷纷囤积MCU,库存可维持三到四个月,而如今芯片经销商都在采取行动,开始低价销售消费类MCU,中国台湾盛群半导体Armstrong Tsai此前表示,小型家用电器MCU价格下跌趋势较为明显。

但是车用MCU仿佛有着另外的感受,汽车电子是MCU最大的应用场景。IC Insights预计,2022年全球MCU销售额将增长10%,达到21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汽车MCU的增长将超过大多数其他终端市场。

有超40%的MCU销售额来自于汽车电子,并且预计未来5年内,汽车MCU销售额将以7.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超过通用MCU(7.3%)。

瑞萨、NXP、英飞凌、ST等车用MCU还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如ST高性能32位MCU STM32H743VIT6在去年年末报价攀升至600元,而两年前其报价仅为48元,涨幅有10来倍;英飞凌汽车MCU SAK-TC237LP-32F200N AC去年10月市场价在1200元左右,12月报价高达3800元,甚至在第三方网站上的报价超过5000元。

2023年将成为国产MCU的关键年份,其中通用MCU将面临降价潮或倒闭潮。事实上2022年出现了两极分化,二、三梯队的MCU厂商可能目前仍然面临拿不到产能的情况,而一线梯队的MCU已经出现了库存过剩的情况。

整体来说,目前MCU库存恢复正常水准,需求回暖至少等到2023年第二季。美系外资表示,2022年11月库存是2到4个月,终端客户库存也降到了2至4周。尽管生产商的库存天数仍高,比历史中位数高17天,但大部分库存是在半成品,而非成品。在这种背景之下,原厂和客户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博弈。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