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更多商用机器人平台,INDEMIND打造机器人底盘“2.0”

描述

在机器人热潮下,行业催生了大量的技术服务需求,机器人底盘便是其中新生品类之一。然而随着细分场景的持续落地,场景差异化带来的需求变化,让主打“通用”的机器人底盘已非万能公式。

通用不“通用”

由于机器人底盘承载了机器人定位、导航及避障等核心功能,可以说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研发门槛,随着移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的不断扩展,基于机器人底层应用进行上层开发的移动底盘需求也越来越强。不过随着机器人从野蛮生长阶段迈入精耕细作阶段,技术需求的快速变化对机器人底盘提出了新要求。

机器人

一方面,虽然机器人底盘不断升级,选配方案上也越发多样,但整体种类依旧偏少。面对更多新场景,容易受到环境、功能、个性化需求和底盘外形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实际开发需求。能够预见的是,随着细分化发展越来越成熟,根据不同场景对底盘的需求也将各不相同,机器人底盘产品需要往专用化、定制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机器人底盘的成本问题也有待解决,目前市面上对于功能要求越高的机器人,底盘的价格也相对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终端的应用程度。

视角回到整个产业,根据现有底盘发展历程和技术现状,低成本的特定化高性能底盘产品短时间内显然难以出现,面对新的需求机器人底盘该何去何从?

突破底盘限制,更多场景更多可能

或许我们的思路从一开始就钻进了牛角尖,通向罗马的路不止一条,机器人企业的核心需求是快、好、省,只要能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功能表现,那用哪种 “手段”显然并不重要。

仅用一种方案覆盖所有10-100kg的商用机器人平台,是INDEMIND的新答案。

作为行业领先的AI技术供应商,INDEMIND已经深耕行业多年,基于在机器人的导航、避障、决策、AI交互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深层次积累,推出了面向10—100kg量级的商用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案「商用机器人AI Kit」。不同于机器人底盘,「商用机器人AI Kit」在硬件选择和外形上可根据实际开发需求灵活适配,适用性大大提升,同时满足商用机器人导航定位、智能避障、路径规划、决策交互等核心功能的开发。

在系统架构上,「商用机器人AI Kit」包含硬件层、环境层及应用层。硬件层采用以双目相机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架构,支持激光、惯性、ToF等常见传感器的接入和融合,提升了系统的环境感知能力和鲁棒性。环境层搭载INDEMIND OS Fusion商用机器人AGI系统,搭建了适应机器人业务的硬件虚拟化、程序管理和服务平台,兼容市场主流机器人平台,同时方便应用层开发及部署,并最大化利用嵌入式计算平台各个计算资源,确保系统程序运行的实时性及功能、性能指标。

这种突破标准产品功能、外形等限制的非典型标准方案,灵活性更强,配合不同的模组套件,能够快速适配各种类型的商用机器人平台,有效解决企业研发端的个性化需求,缩短研发周期。

在成本表现上,基于「商用机器人AI Kit」的方案优势,机器人开发成本最低可以下探到2千元以内,包含导航和电池的完整底盘成本则可以下探到5千元以内,相较类似方案成本下降80%左右。同时,结合INDEMIND提供成熟的硬件参考设计和量产设计服务及相对成熟的作业单元技术,整机从立项到量产最快可以控制到2个月以内,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周期和投入成本。

值得提到的是,基于立体视觉技术带来的强大感知&认知能力,配合INDEMIND研发的智能决策引擎技术,机器人能实现智能避障、主动安全、智能作业、自然交互、智能梯控等多种智能化功能,整体表现已超过大多数机器人底盘产品。

此外,基于视觉技术的优势,机器人能够实时自主构建地图,做到了新机器、新场景无需预部署,开箱即用,且变更场景后,机器人也能自主更新地图,无需技术人员参与,大大提升使用体验。

目前,INDEMIND已和国内外多家巨头客户达成合作。与传统清洁厂商ICE合作的中型清洁机器人Cobi18,在去年5月份发布后,半年时间就已在在全球十几个国家批量部署,且在欧美市场实现运行零故障,收到了广泛的好评反馈。未来,INDEMIND三年预期订单将超10万台。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