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RAM的控制命令讲解

存储技术

607人已加入

描述

三、控制命令

SDRAM的驱动需要用到一些命令,介绍几个常见的命令

SDRAM

3.1 Active (激活操作)

激活操作,必须在读写操作之前被发送,用于设置所需要的BANK和行地址,BANK地址由BS0,BS1(也可写作BA0,BA1)指定,行地址由A0~A12指定; 列地址将在READ和WRITE操作中指定; 激活操作时,CLK信号上升沿采样到的关键信号如下

SDRAM

 

SDRAM

 

SDRAM

3.2 Read(读操作)

在发送完激活命令后,再发送列地址就可以完成对SDRAM的寻址,并进行读操作,读命令和列地址的发送,是通过一次传输完成的,CLK信号上升沿采样到的关键信号如下

SDRAM

SDRAM

SDRAM

数据的读操作,涉及几个延时参数:

(1)tRCD(RAS TO CAS delay 即RAS#信号有效后到CAS#信号有效,这之间的延时),在激活指令选定待操作的行之后,需要延时tRCD,才能切换到对列的选择; 因此激活指令(完成行选择)与READ指令(完成列选择)之间的延时为tRCD

(2)CL(CAL Latency)即CAS潜伏期参数; READ指令发出后,存储器根据采样得到的行地址和列地址,将对应存储单元的数据放大,以便传输到数据总线上,这个过程所消耗的延时称为CL; 因此,从READ指令发出到数据总线上出现第一个数据,这之间的延时定义为CL

(3)tRAS,指激活指令到预充电操作(PRECHARGE)指令的延时

(4)tRP,指预充电操作(PRECHARGE)指令到下一次激活指令的延时

(5)tRC,指两次激活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

以上参数与SDRAM的存储性能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延时参数值越小,存储器的存储性能越高,在SDRAM器件资料中,以上参数都以时钟周期为单位,如某SDRAM的CL参数为2.5,假定其工作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则该器件的CAS为25ns;、
对读操作而言,从ACT命令开始,到第一个数据出现在总线上,延时为:tRCD+CL

SDRAM

3.3 Write(写操作)

在发送完激活命令后,再发送列地址就可以完成对SDRAM的寻址,并进行写操作,写命令和列地址的发送,是通过一次传输完成的,CLK信号上升沿采样到的关键信号如下

SDRAM

SDRAM

SDRAM

数据写入时,同样需满足tRCD、tRAS、tRC、tRP等参数的要求,与读操作不同的是,写操作不涉及CL参数,但增加了tWR参数; tWR是指SDRAM将数据总线上待写入的数据导入内部存储单元所需要的时间;

SDRAM

3.4 Precharge(预充电)

预充电指令,用于关闭BANK中所打开的行地址; 对SDRAM内部某一行的操作完成后,如需继续对另一行进行操作,应先关闭当前的工作行,该操作称为预充电(PRECHARGE); 由于预充电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出预充电操作的命令后,需等待tRP时间才能发起对另一行的操作; 关键信号如下:

SDRAM

SDRAM

SDRAM

预充电命令可以通过独立的命令发送,也可以在每次发送读写命令的时候,使用地址线A10来设置自动预充电; 在发送读写命令的时候,当A10=1,则使能所有BANK的预充电,在读写操作完成后,自动进行预充电,这样,下次读写操作之前,就不需要再发预充电命令,从而提高读写速度;

3.5 Refresh(刷新)

刷新命令,SDRAM需要不断刷新才能保持内部存储的数据信息; 刷新有两种:自动刷新(Auto Refresh)和自我刷新(Self Refresh),在发送Refresh命令时,如果CKE有效(高电平),则使用自动刷新模式,否则使用自我刷新模式; 不论何种刷新模式,都不需要外部提供行地址信息,因为这是一个内部的自动操作;
SDRAM存储单元能可靠保存数据的时间约为64ms,因此每个存储单元的刷新周期是64ms,SDRAM每次针对一行进行刷新,以8192行的SDRAM为例,刷新操作应每7.8125us执行一次

刷新操作的时间用参数tRFC定义,该参数的值较大,以工作时钟频率为133MHz的SDRAM为例,刷新操作最少需消耗9个时钟周期,在此期间,SDRAM不响应任何外部命令;

SDRAM

SDRAM

3.6 Mode Register Set(模式寄存器配置)

SDRAM芯片内部有一个逻辑控制单元,在每次SDRAM进行初始化的时候进行设置,通过地址线来传输;

SDRAM

Burst Length:突发长度,是指在同一行中相邻的存储单元连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Addressing Mode:突发访问的地址模式;

CAS Latency 也就是前面说的CL,一般设置为2或3个时钟周期

SDRA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