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知识:保护接地、保护接零、重复接地

描述

在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中,保护接地、保护接零、重复接地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而存在的。这3个绝对不能忘得电工基础知识,99%的电工都栽过跟头!

一、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其他导电部分连接到接地电源的方法。通过将设备的导电部分与接地线路相连接,可以防止设备发生漏电和电击事故,并将电气设备的电荷释放到地面。同时,保护接地也可以防止设备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保护接地是指配电系统中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进行连接。比如,TT系统中保护接地是指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大地进行连接,该地与系统接地中地是相互独立的;TN系统中保护接地是指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PEN线或者PE线进行连接。电气设备进行保护接地的目的是降低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在发生故障后的接触电压或者对地电压。如果电气设备没有做保护接地发生故障情况下,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上的接触电压为220V,人体触摸到发生电击死亡的几率很大。如果做了保护接地情况下,人体电阻与保护接地电阻并联,人体电阻远大于保护接地电阻,所以流过人体电流会变小。保护接地对于电气安全十分必要,对于Ⅰ类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接地。

配电系统

二、保护接零

保护接零是将电气设备的零线连接到接地电源的方法。在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中,电流通常会从相线流向负载,然后再通过零线回流到电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零线受到了损坏或断开,那么电流可能会流向其他的导电部分,导致漏电和电击事故的发生。通过保护接零,可以确保零线的连通性,防止漏电和电击事故的发生。保护接零举措同样是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构架用导体于电网内中性线(零线)紧密连接。保护接零举措的作用是:一旦电气设备的绝缘被击穿,便会在保护接零网络当中形成阻抗很小的短路回路,近而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促使网路中的保护装置在规定的时间内切断故障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以确保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故障扩大化。保护接零举措实用于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

保护接零的作用包括:

防止漏电:通过保护接零,可以确保零线的连通性,防止电流从其他的导电部分流向人体或其他物体。

防止电击事故: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漏电时,保护接零可以防止电流流向其他的导电部分,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保护设备:保护接零可以减少设备的电阻,降低漏电和电击事故的风险。

为什么有时候必须是保护接地,有时候又必须是保护接零?

这个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如果有条件,当然采用保护接零系统最安全可靠。但是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保护接地也可以保证安全。

配电系统

比如用电设备离电源非常远,而且用电设备比较分散。如果采用接零保护系统,那需要多一条线,比如火线、中性线、地线。因为距离远、负荷分散、线路长,多一条线意味着成本会大幅度上升,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漏电开关来实现安全防护。也就是直接给用电设备拉一条火线和一条零线,然后就地做一个接地装置并引出地线。

三、重复接地

在保护接零系统中,如果只在电网中性点处采用单点接地举措是不够安全的,为此还必须在电网零线上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即形成重复接地举措。那么如此大费周章的重复接地举措有何作用?其实重复接地举措的主要功用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配电系统

①、降低漏电故障设备的对地电压

假设无重复接地举措,则漏电设备对地电压为单相短接电流在零线部分形成的电压降(某些书籍当中将此电压说为单相相电压,对此说法感觉有待商榷);而采取重复接地举措后,则漏电设备外壳对地电压仅为接地短路电流在(距离最近)重复接地点对地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其电压值较未采取重复接地举措的值大为降低!

②、减轻电网出现零线断路故障时的触电危害

由于其保护机理同①的原理极为相似,故不再赘述。

③、缩短电气设备发生碰壳或接地短路故障的持续时间

在采用重复接地举措的供电网络当中,由于重复接地和工作接地已经构成了零线的并联分支回路,当出现短路故障后,便能增加短路电流,而且供电线路越长,则短路电流越大,故这就加速了线路中保护装置的动作,继而间接缩短了故障的持续时间。

④、改善架空供电线路的防雷性能

架空线路零线上的重复接地装置,对雷击电流有很强的就近(对地)分流作用,这就有利于限制雷电过电压危害,从而改善防雷性能。

综上所述,保护接地、保护接零、重复接地都是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而存在的。在电气设备的维护过程中,电工需要注意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保护接地、保护接零、重复接地的正确应用和连通性,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生产效率。电工还应该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