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替代年薪60万数据分析师,成本只要2000多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最近几个月,ChatGPT火遍全球,在帮助人类简化大量枯燥工作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发愁,因为AI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人类工作岗位。而且不仅仅是取代一些低级的工作,就连年薪60万以上的数据分析师也包括在内。
 
GPT-4完胜人类数据分析师
 
阿里达摩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了AI在数据分析上的作用,对比了OpenAI最新的GPT-4与金融行业中的数据分析师的优劣。
 
根据报告,如果是2年工作经验的初级数据分析师,GPT-4在正确率及工作量上都是完胜的。
如果是高级数据分析师,对比了两种情况:一个是5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GPT-4在正确率、图表美观度、复杂性上输了一些。另一个是6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对比,GPT-4在正确率上略输一筹,但复杂性、一致性却高于人类。
 
而且在工作速度上,GPT-4完胜人类,它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只有人类的1/10。因此不难推测,相比较而言,GPT-4相比人类的成本会低很多。如果公司老板用GPT-4替代初级分析师,成本只有之前的0.71%,替代高级分析师,成本更只有0.45%。
 
在新加坡,高级数据分析师的收入在8.6万到9万美元之间,人民币约合60-63万元之间,而GPT-4算下来每个月成本只要2000元多点。
 
GPT-4是OpenAI在今年3月推出的大语言模型。今年5月,微软宣布全面与ChatGPT对接,先是GPT-4全面接入Office;随后,必应成为ChatGPT的内置搜索引擎。5月24日,微软在其年度Build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在Windows 11中加入一个名为Copilot的AI助手。
 
相比于之前的GPT-3.5,GPT-4具有更强大的能力。据OpenAI介绍,在平常的聊天过程中,可能感受不到GPT-3.5和GPT-4之间的区别。但是当任务的复杂性达到足够的阈值时,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GPT-4比GPT-3.5更可靠、更有创造力,能够处理更细微的指令。
 
GPT-4是多模态大模型,即支持图像和文本输入以及文本输出,拥有强大的识图能力。不仅如此,文字输入限制也提升到了2.5万字。
 
比如在应试能力方面,GPT-4参加模拟律师资格考试,成绩能达到全部应试者的前10%,而GPT-3.5的成绩则大约排在后10%。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比较来看,GPT-4的特点在于:第一,它的训练数量更大;第二,支持多元的输出输入形式;第三,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能力更强,经过专业化训练之后,其考试能力也更强。
 
人工智能将会对哪些岗位带来冲击
 
随着ChatGPT、GPT-4等大模型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越来越担心,AI是不是将会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不久前,高盛集团发布相关报告称,现在AI已经能够生成与人类创造产出相差无几的内容,也能打破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障碍。随着生成式AI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将可能面临较大冲击。
 
高盛对美国和欧洲岗位进行分析后预测,欧美地区约2/3的工作岗位或多或少都将受到AI自动化趋势的影响,高达1/4的岗位可能最终会被AI所取代。
 
报告称,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全球3亿人“丢饭碗”,全球GDP将提高7%。分析师还特别指出,44%的行政人员和46%的法律专业工作者将被自动化所代替。
 
不过人工智能给部分岗位造成的冲击也只是短暂的,从历史来看,技术进步虽然会造成一些岗位的消失,同时它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前不久也谈到人工智能是否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冲击的话题,他表示,并不担心大模型会导致人类工作机会减少。他认为,人类最大的危险,最大的不可持续,并不是创新带来的不确定,而是停止创新,不发明、不创造、不进步。

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科技革命,在让一部分工作消失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并且带来了经济增长。比如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从手工工艺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汽车取代马车,创造出了数以亿计与汽车相关的工作。还有后面的电力革命、计算机普及等,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在李彦宏看来,未来新的就业岗位一定来自创新产生的新产业。而人工智能堪比历次工业革命的大浪潮,一定会创造全球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奇迹。
 
小结
 
很显然,ChatGPT、GPT-4等大模型的出现及落地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不仅仅是一些低级别的简单工作,人工智能甚至能够以低成本取代金融行业年薪60万以上的数据分析师,这难免让更多人感到担忧。
 
不过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造成大批量的失业呢,这倒不用太过担心,因为从历史来看,创新技术的出现在让部分岗位消失的同时,也会带来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不过对于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工作的人们,确实需要提前有所准备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