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成为了人们追求便捷、舒适和安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用户对智能家居的需求,设计了一款基于华为云物联网平台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采用了STM32和ESP8266的组合,实现了设备的上云连接。
传统的家居控制系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实现远程控制等。而我们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与华为云物联网平台的连接,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各种电器开关,并且可以远程收集家里煤气、天然气、烟雾、光照度、温度湿度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家居体验。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功能:
硬件介绍:
主控MCU: STM32F103ZET6
烟雾检测传感器: MQ2
天然气检测传感:MQ5
温度湿度检测传感器: DHT11
光照强度检测传感器: BH1750
物联网云平台: 华为云物联网平台
电器开关模拟采用板载的LED灯、继电器。
WIFI: ESP8266
这是支持串口AT指令控制的WIFI模块,联网比较方便。
与华为云物联网平台通信的协议: MQTT
说明: 当前程序里的MQTT协议代码是参考MQTT官方文档编写的,不是使用ESP8266内置的,所以程序并不依赖ESP8266专用或者指定的SDK,使用任意可以上网的网卡都可以套用,并不是一定非要使用ESP8266。
华为运官网: https://www.huaweicloud.com/
在这里可以查看接入的协议的端口号和地址。
MQTT (1883) a161a58a78.iot-mqtts.cn-north-4.myhuaweicloud.com
我们设备接入的协议选择MQTT,端口对应是1883
接下来继续创建产品,点击产品页面,点击右上角创建产品:
这是我的设备信息:
设备ID
61a580fad28ce3028832c2d8_esp8266_iot
设备密钥
1126626497
{
"device_id": "61a580fad28ce3028832c2d8_esp8266_iot",
"secret": "1126626497"
}
这一步就是设置上报设备的属性,也就是设备的数据类型定义。
创建完产品、设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知道如何通过MQTT协议登陆华为云服务器。
MQTT设备登陆密匙生成地址: https://iot-tool.obs-website.cn-north-4.myhuaweicloud.com/
下面就得到了MQTT协议设备登录的参数。
所有的参数已经得到,接下来采用MQTT客户端登录华为云进行测试。
下面这个软件是自己开发的,为了方便测试MQTT协议登录。
华为云物联网平台的域名是: a161a58a78.iot-mqtts.cn-north-4.myhuaweicloud.com
华为云物联网平台的IP地址是: 121.36.42.100
在软件里参数填充正确之后,就看到设备已经连接成功了。
接下来打开设备页面,可以看到设备已经在线了。
在这个文档里介绍了MQTT上报数据的格式。
总结的格式:
//订阅主题: 平台下发消息给设备
$oc/devices/61a580fad28ce3028832c2d8_esp8266_iot/sys/messages/down
//设备上报数据
$oc/devices/61a580fad28ce3028832c2d8_esp8266_iot/sys/properties/report
//上报的属性消息 (一次可以上报多个属性,在json里增加就行了)
{"services": [{"service_id": "dht11","properties":{"DHT11-C":50}}]}
下面采用MQTT软件上报数据:
到此,设备数据已经上报成功,如果需要增加更多的属性,按照流程继续增加即可。
项目源码下载: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xiaolong1126626497/81993720
#include "bh1750.h"
float Read_BH1750_Data()
{
unsigned char t0;
unsigned char t1;
float t;
u8 r_s=0;
IIC_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IIC_WriteOneByteData(0x46);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1\\r\\n");
IIC_WriteOneByteData(0x01);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2\\r\\n");
IIC_Stop(); //停止信号
IIC_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IIC_WriteOneByteData(0x46);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3\\r\\n");
IIC_WriteOneByteData(0x01);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4\\r\\n");
IIC_Stop(); //停止信号
IIC_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IIC_WriteOneByteData(0x46);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5\\r\\n");
IIC_WriteOneByteData(0x10);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6\\r\\n");
IIC_Stop(); //停止信号
DelayMs(300); //等待
IIC_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IIC_WriteOneByteData(0x47);
r_s=IIC_GetACK();//获取应答
if(r_s)printf("error:7\\r\\n");
t0=IIC_ReadOneByteData(); //接收数据
IIC_SendACK(0); //发送应答信号
t1=IIC_ReadOneByteData(); //接收数据
IIC_SendACK(1); //发送非应答信号
IIC_Stop(); //停止信号
t=(((t0< < 8)|t1)/1.2);
retur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