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拍摄需求带动下的电子与光学防抖发展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宁远)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几种传播形式,图像和视频已经成为很多智能终端设备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同时人们对于“拍摄”的需求也在逐渐升级,这一点从手机相机这么多年不断向“专业摄影”靠拢能很明显地看出来。
 
拍摄需求升级,防抖必不可少
 
大家都遇到过在拍摄照片和视频时,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成像模糊的情况。尤其是在夜间拍摄,快门时间变长,稍微抖动就经常出现照片模糊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除了设备偶尔的失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和抖动所致。防抖功能的引入,起到了优化拍摄效果的作用。
 
相机抖动功能,最早由日本尼康提出。早前传统的摄像设备,只有光学防抖。随着软件技术和硬件配置负荷能力的提升,电子防抖也开始大规模应用。防抖系统发展到现在,常见的防抖技术都可以分类为光学防抖OIS与电子防抖EIS两大类。

相对来说,电子防抖更简单一些。电子防抖本质上通过软件补偿算法实现防抖,在设备的CCD上做文章。电子防抖完全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硬件架构,使用数字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进行画面的处理产生防抖效果。简单来说,这种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牺牲CCD的利用率,也就是牺牲清晰度,在画质和抖动中取平衡。
 
这种防抖技术,不需要额外硬件,只是需要处理器能够负担起图像处理的负荷。在较低的成本下,电子防抖能提供绝大多数拍摄设备普适性的防抖优化。在智能手机中,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子防抖应用得很广泛。此外,电子防抖可以通过多帧叠加的方式来提高画质,增强照片的清晰细腻程度。
 
光学防抖,成本则会高很多,因为需要在镜头或者是感光器件上添加额外硬件配置进行防抖补偿。镜头防抖是通过控制镜头来对抖动进行位移补偿,对镜头设计制造的要求就很高,成本上升也就理所当然。
 
镜头产生位移需要通过电机,镜头内的传感器需要捕捉微小的移动,OIS控制芯片通过驱动电机带动磁场中的镜头在垂直于光轴的XY平面上移动,补偿外界带来的抖动,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方案,效果较好。这种通过硬件的防抖手段,无疑会比纯软件的电子防抖更稳定,在硬件的支持下,镜头的移动被控制得更为精准,能实现更好的防抖稳定效果。
 
针对感光器件的光学防抖,原理和镜头防抖是相同的。在传感器检测到抖动后,感光器件被驱动,产生位移进行防抖调整。
 
这两种光学防抖技术均不会对图像质量有负面影响,既能够通过多帧叠加的方式来提高画质,也能直接在帧内进行补偿,不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其防抖能力都显著改善拍摄画质。
 
防抖相关芯片的广阔前景
 
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抖技术相关的芯片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前景广阔。
 
此前,艾为电子就宣布了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内置MCU作为主控核心的光学防抖(OIS)和对焦(AF)控制驱动芯片产品客户端量产,该芯片集成霍尔传感器、高精度ADC,内置PID算法,兼顾成本和光学防抖效果。
 
格科微也凭借在光学防抖领域的深厚积累,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芯片光学防抖技术,能够实现X、Y、Rotation三轴防抖补偿,补偿范围大大增加。应用其中的弹性电连接技术也能在提供良好弹性的同时,确保稳定的传输,保证可靠的防抖效果和清晰的图像效果。
 
随着人们对高清晰度图片、视频需求的进一步提升,防抖相关芯片的应用潜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小结
 
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各自有着突出的优势,电子防抖主打低成本和高普适性,光学防抖突出高防抖能力和稳定性。不同的拍摄需求下,二者为消费者对高清图片和视频的需求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