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光)电解水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设计研究

描述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加,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氢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安全稳定、便于存储和运输等优点,同时具备碳零排放特性,燃烧值高,通过燃料电池容易实现氢-电转换,绿色制氢还可消纳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间歇式、状态高低起伏不定的不足。将太阳能通过半导体捕光材料转变为氢气中所蕴含的化学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CO2排放和扩大“绿氢”制氢规模。本研究受硫铟锌(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20,265,118616)启发,其二维层状结构的边缘是理想的催化析氢活性位点;同时,近年来有报道Ni/In等掺杂(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2021,58,408)可以作为催化助剂进一步提高产氢性能,本研究重点考虑ZIS化合物不同晶面对H的吸附性能,并通过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的计算,从机理上解释Ni助剂的催化机理。

02 成果简介       

本项研究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构建并优化了硫铟锌化合物(ZIS)不同晶面slab模型,包括传统二维(001)晶面和边缘位暴露的(110)晶面,同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并优化了ZIS(110)负载Ni团簇模型(ZIS(110)-Ni)。对比了三种slab模型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以及氢原子在不同晶面和不同表面原子上的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Ni团簇的引入可以显著影响晶面电子分布,使H原子在复合催化剂Ni团簇表面吸附能最接近零,利于水分解制氢产物的脱附,提高产氢效率。

03 图文导读

电极

图1 (a)ZIS原胞结构优化模型,(b)(001)晶面slab模型,(c)(110)晶面slab模型,ZIS负载Ni团簇slab模型

电极

图2 ZIS(001)晶面,ZIS(110)晶面与ZIS(110)晶面负载Ni团簇后态密度图

电极

图3 ZIS(110)边缘负载Ni团簇后差分电荷图(黄色:电子聚集,青色:电子缺失)

电极

图4 吸附氢原子在ZIS(110)-Ni与ZIS(001)两个slab模型上三个不同吸附位点吸附能

04 小结

本工作使用鸿之微集合在Device Studio软件中的DS-PAW软件,根据实验测得的催化剂晶面,分别构建了硫铟锌(ZIS)传统(001)二维晶面和本文重点关注的(110)晶面以及负载Ni团簇的ZIS(110)-Ni等催化表面模型。计算其表面态密度(DOS),可见传统(001)二维晶面显示典型半导体性质,费米能级处无电子填充,具有较宽带隙;而(110)晶面以及负载Ni团簇后,费米能级处出现电子填充,分别由In的S轨道电子和Ni的d轨道电子所贡献。相应的电子转移可以从图3的差分电荷密度图中得到进一步直观体现。最后,针对氢原子在不同电极催化剂潜在的活性位点(吸附位)的吸附强度进行了计算,可以看到Ni团簇的引入可以有效降低吸附能,促进氢原子的脱附,促进活性位的释放,提高产氢性能与稳定性。

         审核编辑:彭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