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简单介绍了微带平面天线的一些基本概念 -- 微带平面天线在雷达中的应用(上),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天线设计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做介绍。
雷达天线设计思路
单个天线的设计完毕后,在融入雷达系统时,面对的首个问题就是——雷达是自发自收系统,且收发同频,无法像无线通信中分配不同频段来隔离上下行通道。这就给雷达带来了更严苛的抗收发干扰挑战。
按天线与雷达发射、接收通道的连接方式,可以把雷达天线方案分为:
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分别与独立的天线连接;
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通过正交极化与同一天线连接;
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通过功分器合路与同一天线连接。
1
收发天线分离
首先看第一种,由于收发天线分离,彼此可独立调试,更加灵活;采用这种方案,首先要考虑尺寸能否接受,其次是如何降低发射端电磁波对接收端的干扰。
降低收发干扰,最直接的方式是拉开收发天线间距;但在集成化设计中往往难以实现;除此之外,就需要在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路径上,让干扰信号衰减、转换为其它形态、抵消。
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调整天线方向,让收发天线的辐射边不彼此相对;这样发射天线沿 PCB 传播的干扰信号需经过复数次衍射到达接收天线,衰减明显提升。图6展示了该方法的效果;
图6
另外一种方法是引用一些呈容感性的电磁带隙(EBG)结构,可以引起干扰信号在传播路径上的振荡,从而被消耗,如图7(a);左侧发射天线表面电流强度较高,而经过中间排列的若干EBD结构后,在右侧接收天线处,表面电流强度已明显降低(电流强度由强至弱,按暖色至冷色对应)。其中 EBG 结构的电容、电感大小应和干扰信号频率对应,满足
图7(a)
在参考地上增加开槽,延长干扰信号的传播路径,从而增加衰减,如图7(b)为 PCB 上电场分布图,左侧发射天线电场强度较高,而经过两个镜像的C形开槽后,在右侧接收天线处电场强度已明显降低(场强强度由强至弱,按暖色至冷色对应)。
图7(b)
图7(c)
而图7(c)为应用了如上方案的我司参考设计板型。
以上具体的设计信息,可查阅我司相关天线发明专利 CN113612027A 。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引入 RLC 振荡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可以使得接收、发射天线间的耦合电磁波能量被振荡器吸收,从而降低发射、接收天线两者间的耦合效应,减小干扰,原理示意如图8(a)、图8(b);而图8(c)为 PCB 上电场分布,效果与图7同理。
图8(a)
图8(b)
图8 (c)
图8 (d)
图8(d)为应用了如上方案的我司参考设计板型。
以上具体的设计信息,可查阅我司相关天线发明专利 CN115548676A 。
2
单天线收发正交
通常为了缩小尺寸,需要采用单天线设计,此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依然是收发干扰问题;因为发射、接收通道共天线,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这里介绍的方案,是将天线的一对正交馈电点分配给发射、接收通道,从而显著降低两者间干扰。
如图9所示,无论发射或接收通道激励起电磁场辐射时,对方通道均处于电场分布的场强最弱处,从而使本通道的信号难以通过 PCB 板端路径到达对方通道。
图9
这种设计带来的另一个特性是,发射、接收信号将呈现一对正交极化的特性,原理上正交极化信号是难以被对方接收的;但雷达应用环境中,目标反射回的电磁波会发生极化偏转;如图10(a),是应用于安检的雷达系统,同时采用了与发射通道极化平行、正交的接收通道来接收目标信号;而图10(b)展示了检测不同物体时,在两种接收通道上信号量级的不同。
目标返回的雷达信号,偏转程度随电磁波频率及目标的尺寸、材质特性、传输路径而不同。因此,交叉极化设计的雷达模组依旧能接收到目标信号,只是在评估雷达综合性能时要考虑到极化偏转的因素。
图10(a)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10(b)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前篇所述,微带传输线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因此与天线同层的微带馈线会影响天线通道的正交性;解决方案之一是将带线布在天线参考地下方,通过过孔与天线连接如图11(a);这样带线在天线背面的辐射几乎不影响天线本体的特性。另外,在天线的几何中点,即发射、接收通道均为电场最弱值的位置,可以增加接地点;这样在几乎不影响工作频率射频性能的前提下,起到滤除低频干扰的效果。
图11(a)
图11(b)
图11(b)为应用了如上方案的我司参考设计板型。
以上具体的设计信息,可查阅我司天线专利号 CN212751135U 。
如需要进一步压低收发干扰,可以采用对向差分馈电的方式;如图12(a),A端口的信号在流向B端后彼此形成抑制,从而降低AB端(收发端)之间的干扰。
图12(a)
图12(b)
图12(b)为应用了如上方案的我司参考设计板型。
以上具体的设计信息,可查阅我司天线发明专利号 CN115189131A 。
3
单天线收发合路
上述的单天线方案,基本前提是天线呈正多边形设计,天线及周围环境均正交对称;但不是所有设计背景均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而接下来介绍的方案,天线本体可灵活设计,但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合路网络,架构如图14(a),我司参考设计如图14(b)。
图14(a)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14(b)
其中 P123 端口阻抗均为 Z0;原理上,发射端 P2 的信号,除去供给 P1 端天线之外,剩下分两路(过电阻,过环形带线)到达接收端 P3,而这两路路径长度差半个波长,相位相反互相抵消,从而使得收发干扰降低。
但本馈电网络也有缺点,首先是无论 P2 或 P3 与天线端 P1 收发电磁波,均存在 3dB 损耗;在雷达系统中发射、接收来回即增加了 6dB 损耗;另外,虽然 P2、P3 端口之间天然隔离,但这是在三个端口都完美匹配的前提下;如果存在失配,则由 P1 反射回合路器的信号将按 1:1 返回 P2 和 P3 ,而此信号无法被抵消,使得收发干扰提升。
结语
经过上述分享可以看出,在有成本、尺寸、工艺条件限制的要求下,雷达天线的设计很难用一种通用设计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从方案架构到细节上每一个参数的选定,都需要充分权衡,最终设计出各项性能未必最优,但最适合产品的天线方案。
本文全篇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而在上述的方案背后,是实际工程中反复探究、试错、总结、优化的过程;专利技术成果之下,是在实际应用时,如何解决典型问题、发掘潜在风险的积累。在信息化时代,方案的获取和参考变得容易,但这仅加速了前期研发进度;而其背后的积累才是方案落地、产品批量化生产的保障,因而显得更为珍贵。
技术支持
以上仅介绍了和本文内容相关的我司技术方案,而其它形式的天线、乃至芯片、算法、模组同样有类似的技术方案参考资料,并配有对应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诚然,专利具有法律保护效应,而我司则会将与之对应的芯片、天线、算法及模组全套解决⽅案,无偿开放给采用隔空科技芯片方案的客户,以更好地助力产品项目的开发。同样地,我司也会提供完善的客户支持及培训服务,以保障产品项目的最终落地及生产。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