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将提供增程版本?增程到底有何优势?

汽车电子

2375人已加入

描述

小米汽车将提供增程版本,目前看算是八九不离十;问界新M7直降四万,于是订单吃到撑;理想继续狂飙,正准备10月冲击4万辆。

“能加油”几乎成了今天新能源市场的生存法宝,而埋头all-in纯电者则多半“最快今年最晚明年”,令人感叹选择有多重要的同时,也颇有点讽刺意味在。

风水轮流转

小米一家数码品牌并不排斥“汽油味”而投身增程,听上去就像苹果造车内饰却用一大堆物理按键一般,闻起来一股子现实主义求生欲。

众所周知,如今新能源市场如火如荼,可目前能实现盈利的也就两家:一是理想,迄今生产的每一辆车都可以加油;二是比亚迪,每年销量一半是能加油的PHEV。

前者不必多说,后者敝号曾解释过很多次,对混动原理有基本认识的读者也应该了解,以DM-i为代表的串并联DHT插混,很大程度上算是增程混动的近亲。

零跑和哪吒相继推出增程车型已是旧事,零跑不久前还打出了“超级增程”牌,将300km续航大电池增程的门槛拉低至15万元。长安深蓝在S7上市后很快进入月销过万俱乐部,表明之前的SL03只是吃了轿车形态的亏。

如果看市场整体销量份额,纯电和插混的增长速度差异非常明显。考虑到新一代PHEV车型,几乎皆为增程和带有增程色彩的串并联DHT插混,可以笼统归纳为“泛增程”概念。

据乘联会统计,去年全年PHEV在NEV(新能源)总销量中占比约25%,而今年前9个月这一比例已升至32.5%,最近的6-9月连续四个月均超过了三成。

当然,这个趋势其实去年就已经显现了。2022年全年,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同比增幅为90.0%,其中纯电与PHEV的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74.2%和160.5%。

随着PHEV体量和占比的增加,对于新能源整体的拉动作用开始凸显,纯电“跑输大盘”的程度愈发明显。今年前9个月,纯电销量同比增18.1%,而整个新能源市场的33.8%,更多是被PHEV的84.5%顶上去的。

从数量上看,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累计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1万辆,其中纯电比去年同期多卖了53.7万辆,而PHEV比去年同期多卖了77.3万辆(去年是纯电增181.2万辆、PHEV增87.5万辆)。

——PHEV市场的增量空间已经明显大于纯电,意味着整体上PHEV生存/扩张的难度要低于纯电,这也与我们近两年所感知到的情况相符。

新能源汽车

接力棒从哪来

2021年初发生了两件看起来不相干的事,一是比亚迪首次发布DM-i混动技术,二是上海宣布自2023年起PHEV车型不再免费赠送绿牌。

作为纯电动车与纯燃油车(包括HEV)之间的“过渡”或者说“折衷”形态,PHEV一直以来也享受新能源政策优待,但较纯电又有所折扣:纯电给十分政策,PHEV给六七分。

如果按照“正常”逻辑,随着新能源市场的逐渐成熟,竞争逻辑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纯电+PHEV”这一整体所享受政策优待应逐步削减。这个过程我们已经看到了。

在整体退坡之中,二者内部如何均衡也是问题。要加快向纯电转型,那么应控制纯电政策的退坡速度慢于PHEV,拉大二者间的政策差距;要市场整体尽快转向新能源(无所谓非要纯电),那么保持乃至减小二者间的政策差距即可。

现实呈现出了第二种情况,近两年随着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新能源政策对于仍占主体的燃油车市场的抑制压力需要被释放,于是我们看到中央明令各地不得新增限行限牌,这对于绿牌市场是坏消息。

在纯电与PHEV这个“小家庭”中,纯电是相对更依赖政策支持的那个,也是对政策退坡(包括不得新增限行)影响更敏感的那个,是近两年政策变化下受“伤害”更大的那一个。

首先,纯电与PHEV一样从2023年起没有了新能源补贴,消费者能感知的是二者都免购置税。但PHEV所需电池更少,成本较纯电具备天然优势。今天小电池PHEV可以轻易做到与同型燃油车的含税价相当,对于燃油车主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其次,PHEV也能享受低电价带来的成本优势。其中大电池的DHT插混和增程,更是可以拥有高度接近小电池纯电动车的使用体验,同时还附加了使用燃油的可选项,便利性与燃油车无二。

最后,PHEV在多数限行城市都与纯电享受一样的政策优待,比如赠送号牌、不限行、停车优惠等等。各地停增限行限购政策,也让诸如上海取消PHEV绿牌之类的不利变化被冻结。

纯电与PHEV都受到新能源政策影响,但二者对于同等幅度退坡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样是补贴终止、停增限行限购,纯电势头难免地失速,而PHEV则来到了一个最利于其争夺(燃油车)摇摆用户的“政策-产品力”甜点区。

新能源汽车

往好了讲,这表明过去多年我国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到今天至少能给出这样一个成果:至少,“部分用电”的新能源车即PHEV可以近乎不依赖政策而靠自身实力生存和争夺燃油车市场。

过去多年新能源车事业的基本图景,是纯电作为排头兵大摇大摆从燃油车市场一个个争夺用户,PHEV在夹缝中两头不待见;而今天政策的帮助大大减小,纯电渗透的速度放缓,门槛更低的PHEV拿过了快速提高新能源渗透率的接力棒。

没有增程和DHT技术的发展普及,就没有今天PHEV在纯电失速后顺利接棒;没有新能源政策退坡但同时对PHEV放宽,也不会有增程们如此红火的今天。

保护我方纯电

增程助力PHEV市场,继续扩大新能源整体占比,这一方面是好事,先让更多汽车可以利用电能(哪怕不是“只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应让这种趋势对纯电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所谓“插混/增程只是过渡”这话我们已经批驳了太多遍了,简单讲就是此类没有定量的定性毫无意义。不界定时间跨度,这世上任何事物统统都可以是过渡;界定时间跨度,那么只要预期过渡时长大于商品正常寿命,则过不过渡对个体无意义。

但话说回来,我们发展新能源车的最终目标,显然是零排放,当前也只有纯电一个现实选项。哪怕PHEV把剩下的燃油车份额全吃完,也无非是从“只能烧油”变成了“可烧可不烧”。

纯电动车,或者说整个新能源车的政策支持缩水,一方面当然是补贴时间已久、行业已成熟,另一方面也与近两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汽车消费整体不景气有关(典型就是逐步放开号牌管控)。

这也不难理解,倘若乘用车市场整体从2000万辆缩水到15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从30%提高到40%也毫无意义,都是600万辆。改善结构、提高某种类型的占比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大盘不过分缩水。

所以近两年来,对于过去新能源市场的主力即电动车的支持减少,既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也是随环境动态调整的要求。

这样的背景下,允许PHEV先走一步对燃油车实现“部分电动化”是合理的权宜之策。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记住PHEV终究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终极目标,纯电的种子需要被保护。

节假日高速充电不仅是纯电车主和PHEV车主的“正面对决”,其实也是纯电与PHEV对社会资源支持争夺的最直观体现。此类资源争夺应该是全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闹到热搜上任由车主们互相伤害。

理是很简单的理,无论是对于自营桩还是第三方服务商,相对于PHEV用户,纯电用户显然是平日里使用充电服务更多、开销更大的。

那么服务商就有理由对纯电和PHEV充电做区别定价,或者提供更高优先级的预约权限等等。前者对充电服务的需求更急迫且无替代方案,也是对服务商的生存和经营更为关键的群体,于情于理都值得被“区别对待”。

公共充电桩涨价已经不是新鲜事,既然服务商都能依地段不同、时段不同、日期不同,收取不同的充电费用,那么依车型不同、品牌不同、动力属性不同做收费标准区分也没什么压力,还怕PHEV车主吞了你不成?

还是那句话,能用“看不见的手”去调控的事情,麻烦就不要让纯电车主和PHEV车主们凭良心靠自觉、在社交网络上打嘴仗、在线下充电站打肉仗了。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