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的传输模式、接头类型和切面工艺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你正拼尽全力的打着“农药”,眼看“最强王者”即将到手。突然,家里wifi断了,“最强王者”花落对手。愤怒的你,立即电话投诉你的网络运营商,客服MM耐心的告诉你:“请将光猫上的光纤拔下来,再重新插上去,试一试。”也就是下面图中这个东东了。很多时候,我们上不了网,都可以通过重新拔插光纤来解决。当今时代,我们的网络生活已经离不开光纤的大力支撑。

除了光猫,可以看看你家的音响是不是也有光纤接口哦。

事实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光纤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拔插的光纤连接器,都有哪些属性呢?先从它的名称说起。

相信你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光纤名称:“Fiber (Single-mode) :LC/PC-LC/PC”。那这个名称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前面部分表示光纤的连接器型号,“/”后面表明光纤接头的切面工艺,即研磨方式。

Single-mode:表示光纤的传输模式为单模。

LC:表示光纤的接头类型为LC型连接器。

PC:表示光纤接头切面工艺为PC方式。

LC/PC-LC/PC:表示光纤两端的连接器都为LC/PC。

接下来,我们就展开介绍光纤的传输模式、接头类型和切面工艺。

光纤的传输模式

光纤的传输模式,包括单模和多模两种。

单模光纤只可传输一种模式的光波。

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大,可以传送多种模式的光波。

你也可以通过外表颜色来区分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多为黄色,缆芯9.0μm。单模光纤的中心波长有两种:1310nm和1550nm,1310nm一般用于短距、中距或长距传输,1550nm用于长距、超长距传输。传输距离决定于光模块的发射功率,1310nm的单模口传输距离有10km、30km、40km等,1550nm的单模口传输距离有40km、70km、100km等。

多模光纤多为橘红色或者灰色,缆芯50.0μm和62.5μm。多模光纤的中心波长一般为850nm。多模光纤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在500m以内。

光纤的接头类型

常见的光纤接头类型有:

LC:采用的套筒尺寸为1.25mm,可提高光纤连接器的安装密度。目前,在单模SPF方面,LC型连接器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多模方面的应用也增长迅速。两个LC连在一起的光纤跳线,称为DLC。LC接头采用操作方便的模块化插孔(RJ)闩锁机理制成,可快速安装,且接头牢固,不易掉出。

FC:使用2.5mm的卡套,是单模网络中最常见的光纤接头之一。FC的全称是Ferrule Connector,表明其外部加强件是采用金属套,紧固方式为螺丝扣。圆形带螺纹接头,是金属接头,金属接头的可插拔次数比塑料要多。FC接口比较牢固,而且能防尘,但是它的安装时间相对稍长。

SC:SC的全称是Square Connector,因此SC的外形是标准方形。SC同样具有2.5mm卡套,采用工程塑料,具有耐高温,不容易氧化优点。其采用的插针与耦合套筒的结构尺寸与FC型完全相同,其中插针的端面多采用PC或APC型研磨方式,紧固方式是采用插拔销闩式,不需旋转。SC可直接插拔,使用方便,但是此类接头容易掉出。

ST:ST是多模网络的常见光纤接头。它具有一个卡口固定架,和一个2.5mm长圆柱体的卡套以容载整条光纤,固定方式为螺丝扣。ST连接器的芯外露,SC连接器的芯在接头里面。ST接头插入后旋转半周有一卡口固定,容易折断。

除上述几种常见的接头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光纤接头类型:

MT-RJ:端面光纤为双芯排列设计,主要用于数据传输。

MU: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单芯光纤连接器,采用1.25mm直径的套管。

E2000:带弹簧阀门和带推拉锁紧装置,特点是保护插针不受污染和磨损,重复插拔性好。

DIN47256:结构尺寸与FC相同,内部金属结构中有控制压力的弹簧,可以避免因插接压力过大而损伤端面。

光纤的切面工艺

光纤接头的切面工艺,是指光纤切面的研磨方式,主要包括:

PC:紧密接触,接头端面是平的,常用于网络级跳线。在电信运营商的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

UPC:衰耗比PC小,光纤端面也是平面的,差别在磨的质量不同,常用于电信级跳线。

APC:端面磨成一个8度角,主要为了减少反射,其连接器通常是绿色的。广电和早期的CATV应用较多的就是“APC”型,可改善电视信号的质量。

网络

光纤的常见应用

不同光纤类型的应用参见下表。

网络

中兴通讯不同设备的常用光纤不同:

BBU侧光纤通常为LC/PC单模光纤。

光纤分配箱常用FC/PC单模光纤。

交换机等核心网设备常用LC接口。

局内通信一般采用多模光纤,局间通信则采用单模光纤。

小结

光纤传播模式:单模、 多模

光纤常见接口类型:LC、FC、SC、ST

光纤切面方式:PC、UPC、APC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