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传感新品
【西安工程大学:研发纤维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
体温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和医用电子体温计反应速度较慢(≥1 分钟),而且由于其刚性,无法长时间佩戴以实现连续体温监测。
研究通过湿法纺丝技术与浸渍技术相结合,一步制备出了皮芯结构聚氨酯(PU)/石墨烯封装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感温纤维。
该复合纤维具有高灵敏度(-1.72%/°C)、超分辨率(0.1°C)、快速时间响应(17 秒)、抗汗渍干扰以及在 30-50°C 温度感应范围内的高线性度(R2 = 0.98)。这种纤维的强度足以与商用棉纱编织成感温织物。这种织物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耐用性,可布置在布料的腋下位置,实现在日常活动中不间断地实时监测体温。通过蓝牙无线传输,可实时监测体温,并通过手机显示给家长或监护人。总之,纤维温度传感器因其传感稳定性、舒适性和耐用性,将大大提高可穿戴温度传感器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
图文导读
图1. 具有皮芯结构的聚氨酯/石墨烯封装 PEDOT:PSS 纤维(复合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图2. PEDOT:PSS 纤维的性能
图3.复合纤维的表征和传感性能
图4.PU/石墨烯包封PEDOT:PSS纤维及其织物的耐磨性
图5.红外热像仪(a)和复合纤维(b)检测手臂温度;(c)以复合纤维作为织物基柔性温度传感器的织物示例;(d) 用于智能医疗应用的基于织物的温度传感器示例。
小结
本工作将湿纺技术与浸渍技术相结合,一步到位研制了一种PU/石墨烯封装的PEDOT:PSS纤维温度传感器,具有抗汗干扰、灵敏度高、耐磨性好等特点。PEDOT:PSS光纤的温度传感能力可以通过改变混凝槽中IPA和DMSO的比例和去离子水的洗涤时间来调节。当IPA与DMSO的比例为2:1,洗涤时间为10 min时,PEDOT:PSS纤维的灵敏度达到最佳值−1.46%/°C。由于PU/石墨烯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协同作用,复合纤维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达到−1.72%/°C,线性度为0.98。当温度范围为30–50 °C时,复合纤维的响应时间为17s,远快于汞温度计(≥5 min)和电子医用温度计(≥1 min)。传感精度为0.1°C,与商用温度计的精度一致,可测量为体温的最小变化。复合纤维的强度足以与任何商业纺织纱线编织,形成对温度敏感的织物。该面料具有与商业棉质 T 恤相似的舒适性和耐用性。
此外,由于PU/石墨烯的皮肤层具有优异的憎水性能,复合纤维的灵敏度不受汗液等水分的影响,因此可以布置在布料中的腋窝位置,实现对体温的实时监测。此外,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Arduino Uno和蓝牙HC-06的蓝牙传输系统,将从温度传感光纤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和云端。因此,含有温敏纤维的织物可用于智能医疗和疾病监测,对于人体生理信息的长期、稳定、远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传感动态
【中国电科二十七所:从0到100研发神舟飞船交会对接激光雷达】
试想,在超高速公路上,两辆小汽车正以每秒7.8公里的极速飞驰。如果让后一辆汽车向前加速,分毫不差地将车头上的一根细线穿进前车车尾的针眼里,该怎样做到?
你大概会说,这不可能。
然而,中国电科二十七所(以下简称“二十七所”)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团队,让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
对这个团队而言,要实现穿针引线的“小汽车”其实就是太空中的飞船与空间站,“针眼”就是航天器的对接接口。而在太空中引导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交会对接的“慧眼”,就是交会对接激光雷达。
从2011年在神舟八号首次亮相,到2021年助力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实现径向交会对接,再到今年10月26日助力神舟十七号对接空间站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已多次支撑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完成。
10月26日,在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引导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成功对接。图为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对接过程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雪山脚下蹚出一条路”
神舟十七号发射前,魏龙超的心弦又绷紧了。
作为二十七所光电系统部高级工程师,魏龙超在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的研发道路上已经走了10年。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起研发之初的经历,他感慨万千。
1995年,二十七所激光部起草论证书,“太空中的慧眼”从构想走向科学体系论证;2005年,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研发项目正式启动,应用目标是用于6年后升空的“神八”。
当时,交会对接激光雷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技术,无技术基础、缺乏相关文献,实地测试条件也不具备。
“要做出一个在天上用的激光雷达,可我们没人上过天。”魏龙超说,“天上的条件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研发团队只能参考国内外资料,再结合地面试验,推演太空中的情况。二十七所所址在河南郑州,由于海拔低,受大气环流影响大,不适合做地面试验。几经考察,他们把试验地选在了云南丽江。
二十七所光电系统部高级工程师封治华,到现在都还记得丽江那个早春——
2011年3月,距离“神八”发射不足一年,激光雷达处于验证调试的关键期。在经历两周不眠不休的“魔鬼式”系统联调后,封治华一行五人带着激光雷达来到丽江,测试激光雷达的信号接收与系统探测跟踪威力。
为了模仿太空中的交会对接环境,他们把激光雷达主设备架在酒店顶楼,然后在距其约11公里的山上放置信号捕获目标。
那是一座玉龙雪山脚下的小荒山,人迹罕至。封治华和另外两名设计师一起,背着两套重达几十斤的接收设备,在满是坑洼与石砾的大山上,寻找合适的接收点位。
“激光雷达的搜索范围有限,我们背着接收器在山上不停地移动,反复变换位置,不断配合调试来完成信号接收。荒山野岭间没有路,只能硬生生地蹚。”封治华说,天气晴朗时,抬眼望向不远处玉龙雪山,扇子陡峰巍峨高耸,像是一个对着天空画出的惊叹号。
封治华的回忆里,玉龙雪山下的那个春天,很美;自己用脚步丈量出的路,很长。
“从0到100”
虽然在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研发之初,二十七所研发团队完全处于“零基础”的状态,但是中国航天对团队提出的要求是——“百分百”。
“这不是‘从0到1’,是‘从0到100’。”魏龙超说,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体系极其严格,每一件产品下线之前,技术人员必须对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有一次,我们做系统测试时发现数据不稳定,显示有系统干扰。排查定位问题没有捷径可走,我们从分系统到单机、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板再到微小的器件逐一测试。干扰源种类多,干扰又属于偶发现象,需要24小时不断进行。经过连续奋战,我们最终发现是某一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设计不合理导致了电磁干扰。”封治华回忆说。
找到问题后的修改更是难处所在。整个系统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一处细节进行的小改动就可能影响到全局。如同用积木盖了一座高楼,要变动其中的一块,就要考虑对整体的影响。
“指甲盖大小的改动微不足道,却要经过不断的平衡、复盘和测试,相当于要把整个系统重做一遍。”产品交付后,封治华心里的石头并没有落地。
雷达上天以后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天地差异的计算是否精准?飞船万一没有对接上怎么办?无数个问号在他心里“咚咚咚”地敲鼓。
“航天与地面操作不一样,它不能维修,也无法重来。理性上,所有实验都做过了,能验证的也都验证完成了,并且做了很多冗余设计;感性上,我就是止不住地忐忑、担心。就像是一个母亲担心出远门的孩子。”封治华说,“有一次,我做噩梦,***任对我说,咱们的雷达没对上,我一下就惊醒了。过几分钟才缓过来,想起飞船还没发射。”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交会对接激光雷达首战告捷。然而,坐在会议室大屏幕前的团队成员们,却并没有爆发出想象中的掌声与欢呼。擦掉泪水与汗水,他们更多的感觉是放松——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激光雷达技术永不成熟”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二十七所研发团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径向交会对接,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新任务。
“形象地说,原来的对接方式是‘两车追尾’,而径向交会对接就是后面的汽车‘漂移’过去,拐个急弯,精确地把‘线’穿到前车车头的针眼里去。”封治华说。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发射成功,并首次以径向交会对接的方式实现与天和核心舱的连接。
“这次对接在观测坐标系复杂变换的条件下,激光雷达始终保持对预设目标的稳定跟踪,并在预设切换点迅速完成不同合作目标间快速切换,保证了全程高精度测量数据的稳定有效。”魏龙超自豪地说。
2023年5月,航天交会对接激光雷达与神舟十六号同步升空,成功进行了空间站核心舱径向端口交会对接的精确引导,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次载人任务。
此次,在神舟十七号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前向端口交会对接接近段和靠拢段,激光雷达顺利完成了对目标空间站的搜索、捕获、跟踪测量,支持飞船GNC系统完成空间交会对接控制任务并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助力中国空间站应用发展进入新阶段。
“激光雷达‘上天’这么多次,是否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记者向二十七所光电系统部负责人范海震提问。
“不,激光雷达技术永远不会成熟。我们始终有新的山峰要攀,新的困难要攻克,新的路要走。”范海震说,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后续神舟飞船的激光雷达配备,并同时着手研发更先进的设备,为服务国家探月、探火战略作技术储备。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两千多年前,屈原于川泽之间叩击的《天问》,正在得到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回应。
【工信部: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 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为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指导意见》,现就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深刻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指导意见》。
二、《指导意见》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指导意见》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做了战略部署。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导意见》部署了5方面任务: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品培育方面,打造整机产品、夯实基础部组件、推动软件创新。在场景拓展方面,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在生态营造方面,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支撑能力方面,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加强安全治理能力。
《指导意见》还结合任务安排,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拓展场景应用等3个专栏,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重点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系统架构。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五、在培育重点产品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部署?
《指导意见》将打造整机产品、夯实基础部组件、推动软件创新作为主要发力方向。在整机产品方面,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在基础部组件方面,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以及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在软件创新方面,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
六、《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哪些场景拓展应用?
《指导意见》从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一是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二是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三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七、为顺利推进《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有哪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同。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融合应用、安全治理等工作。二是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实施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围绕专用软件、核心部组件、整机及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三是加快人才引育。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加强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四是深化交流合作。拓展人形机器人国际合作空间,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高通 2023 财年净利润 72.32 亿美元,同比下降 44%,物联网业务下降32%】
11 月 2 日消息,今日高通公司发布截至 2023 年 9 月 24 日的第四财季及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3 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 86.7 亿美元,同比下降 24%;净利润为 14.89 亿美元,同比下降 48%。2023 财年全年营收为 358.20 亿美元,同比下降 19%;净利润为 72.32 亿美元,同比下降 44%。高通预计,2024 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将达到 91 亿-99 亿美元。
尽管同比大幅下滑,但高通公司第四财季业绩的销售额和收益均超出预期,高通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 3% 以上。
高通的命运与智能手机行业紧密相关,智能手机行业在近两年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高通财务总监 Akash Palkhiwala 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看到全球 3G、4G、5G 手机需求出现稳定的早期迹象。”他说,高通预计 2023 年使用其手机芯片的总出货量将较去年下降“中到高个位数百分比”,这比该公司此前预期的要好。
第四财季高通手机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27%,为 54.6 亿美元,超过了 StreetAccount 预期的 53.4 亿美元。这些销售额被归入了 QCT 部门,这是高通最大的部门,负责销售处理器,该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26%,为 73.7 亿美元。
该公司的汽车业务是 QCT 部门的一个亮点,同比增长了 15%,销售额为 5.35 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这仍然是一个小业务,但随着高通说服更多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在汽车中使用其芯片,其将继续增长。
该公司的“物联网”业务(也包括 Meta 用于其 Quest 头显的芯片)同比下降了 31%,收入为 13.8 亿美元。该公司利润丰厚的许可业务 QTL 报告了 12.6 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12%,符合 StreetAccount 的预期。
今年早些时候高通表示,将继续向苹果提供用于手机的 5G 调制解调器,直到 2026 年。此前,分析师曾预计苹果可能在今年就使用不同的调制解调器。
【韩国宣布将投入 4404 亿韩元研发 6G 通信技术】
11 月 2 日消息,韩国是全球较早开始 6G 技术研发的国家之一,在 5G 商用服务推出之前及之后几个月,LG 电子和三星电子就分别开始了 6G 相关技术的研发。
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周三宣布将投资 4407 亿韩元用于 6G 网络服务方面的研发。
据介绍,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这 4407 亿韩元的资金将用于研发包括无线通信、移动核心网络、6G 无线网络、6G 系统及 6G 标准化相关的技术。
韩国希望 6G 技术能够提供多样服务,包括开发超高速、大容量的光纤传输系统,来改善有线网络的延迟,此外城市空中交通、虚拟现实等也可以充分利用 6G 带来的好处。
他们表示,将致力于按照国际标准化的要求,对国产 6G 技术进行标准化,预计最早将于 2024 年开始制定。这一计划还涉及中高频段技术的开发,涵盖 7GHz 至 24GHz 的频率范围,这一频段同样能够帮助 5G 网络升级。
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还表示,他们计划在 2026 年展示 6G 网络研发相关的成果,计划在下一代网络服务的国际标准制定上发挥作用。
审核编辑 黄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