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即注释,注释即代码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代码即注释,注释即代码"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记得之前看一些讨论,程序员应该如何写代码的注释,大家的意见很多,不过我只对两句话记忆非常深刻:

(代码)既然难写,就应难读。

代码本身就是注释。

根据这两句话意见呢,我们的代码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注释内容。而应该尽可能的通过合理的模块与函数划分、明确的信号命名、清晰的逻辑表达来替代繁琐的注释说明,同时再借助比较完备的文档进行代码的传接。更何况呢坊间一直有一句传闻:代码易,人可替(我刚编的哈哈哈),所以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不写注释的好习惯。

俗话说,程序员都有两个最大的厌恶:一是别人不写注释,二是别人让自己写注释。我估摸着哈,这都是和我一样养成好习惯的盆友。不过不写注释偶尔也会带来一些恶果,最典型的就是隔一个月半个月要改自己的祖传代码时,得把代码从头理一遍的痛苦。当然,代码即注释这句话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后面的注释即代码。

注释即代码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两个对本夺命脚本师影响颇深的事情。一件是verilog-mode的使用,这个工具的介入直接让困扰我多年的模块例化与互连问题迎刃而解;另一件是前司开发的RTL检查工具,借助注释生成的检查代码节约了验证大量的时间,因为我自己是验证所以对此感受还是颇深的。脚本的目的无非是两个,提高效率与提高质量,而以注释生成代码以小生多的思路,不仅大大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也能够保证生成代码的高质量,毕竟人会出错工具不会出错(除非是我自己和工具冲突了,此时必是工具有bug╭(╯^╰)╮)。

那么在树立了注释即代码的思想后,我就沿着这个方向进行了几个脚本的开发。

第一个是名叫gen_link的脚本,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模仿verilog-mode中的自动连线功能而开发的RTL例化与互连工具。为什么会重复造轮子呢?说来就比较曲折了,因为我不知道verilog-mode是开源的工具 ̄□ ̄||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我就转而去研究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该工具了,甚至还做了专栏。

第二个脚本是auto_assert,这个脚本和前司的借助注释检查代码的工具思路是一致的,不过我在其中做了简化和一些功能的补充。最终完成的脚本能够支持如下的功能:

1.信号的不定态检查

2.信号在使能时的不定态检查

3.仿真过程中信号的取值检查

4.仿真过程中使能时信号的取值检查

5.仿真过程中信号取值覆盖率分析

6.仿真结束时信号结束值检查

然后我就发现了这个脚本的致命问题:这玩意会极大地增加设计的工作量!因为这个致命问题的存在,后面虽然我还对其进行了维护,但是一般不会在工作中使用了,就算用也只用最基础的不定态检查和结束值检查功能。

第三个脚本是auto_unfold,这个脚本的功能是对代码中的相似代码进行循环展开,比如下面这种:

注释

本来呢我以为这个是verilog-mode中的原生功能,后来才发现是前司内部自己开发的派生功能。然后我又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开发的能力,那能怎么办呢?只好借助python开发新的脚本然后嵌入到vim中了。

最后一个脚本是auto_dff,这个脚本我前几天才写好的,写它的目的是啥呢?在前面的文章提到了dff例化风格代码,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一个寄存器的例化和信号声明写起来也是挺烦的。在某一个进行进行批量寄存器替换的夜晚,我突然感觉写这么多无效的寄存器代码也非常的不能忍,所以开发了这个脚本:

注释

但是说来非常的惭愧,写完这个脚本后我就很久没有开发代码了,一直没能好好的感受下效率提升的效果。

目前为止遵循“代码即注释,数值即代码”思路开发的脚本就是这4个,以后再慢慢增加吧。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