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5.5G?5.5G核心技术及其独特优势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今年是5G商用第四年,5G应用产业化发展虽已取得突破性成绩,但仍处于应用层次偏低和商业化模式探索初期,5G发展将进入新的分水岭。因此,5.5G(又称5G-Advanced)成为5G后续推进的关键词,加快发展5.5G已经“箭在弦上”。

 01 什么是5.5G?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技术差不多是每十年一代。但是,由于技术发展得实在太快,整数代与整数代之间,技术差异较大。这时,就需要对中间阶段的技术进行命名,以显示其和前代、后代的区别。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5G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各阶段技术命名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具体而言,3GPP通过不停发布Release(版本),来推动通信技术演进。该组织大约每两年推出一个Release,而通信技术大约是每十年一代,这就意味着每一代通信技术大致要经历5-6个Release。5.5G其实就是把R18-R20作为5G标准的第二阶段,等R20结束,6G就该登场了(约2028-2030年)。

综上所述,5.5G(5G-Advanced)就是5G和6G之间过渡和衔接的技术,大致会持续5年左右。作为5G的平滑过渡,5.5G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数,可以实现下行10Gbps、上行1Gbps。

除了5G原有的移动带宽增强、超可靠低时延、海量机器类通信的“三角能力”外,5.5G增加了上行超宽带、宽带实时交互、通信感知融合能力,使原有的5G三大标准场景扩展为能力更强的“六边形”,既增强了旧场景,又扩展了新场景。毫无疑问,5.5G将为5G后续发展定义新的目标和新的能力,5G将因此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5G

 02 5.5G核心技术及其独特优势

5.5G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提升速率、时延、容量和功耗等方面的表现,针对上述发展目标,5.5G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技术:5G超级组网、智能空口和融合通信。

首先,5G超级组网将通过AI技术和大规模MIMO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网络构建,这是5.5G方案中最关键的技术。该技术的实现需要通过网络切片等手段,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分析和识别,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细化管理。这样可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优化网络的资源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的性能和用户的体验感,实现更加智能的网络调度和资源分配。

智能空口技术也是5.5G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将AI技术融合进空口设计与增强方案,借助AI技术在深度感知、推理预测、优化推荐等领域的强大优势,与物理层通信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大数据的特征并进一步挖掘无线空口的潜力,提高无线系统通信性能。智能空口技术能够在网络中实现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吞吐量,以支持更复杂的移动应用场景,如VR、AR等。

最后,融合通信也是5.5G方案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该技术通过融合不同种类的通信技术,如5G、Wi-Fi、光纤等,可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通信服务,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通信体验。这使得各种设备能够更加智能地连接并协同工作,实现全场景互联,极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此外,不得不提5.5G的独特优势——绿色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更可持续的网络发展。这将通过优化网络架构、降低功耗等措施来实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G

注:图为5G与5.5G的差异,三角为5G传统场景,六角为5.5G升级场景

 03 5.5G国内布局及商用现状   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截至8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达313.8万个,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且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95亿户。从5.5G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全球已有多家运营商正在积极开展5.5G商用验证,中国也有多家企业参与5.5G的商用部署。

作为5G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近日在移动通信大会(MWC2023)上发布了其最新的5.5G方案,宣称将在2024年推出5.5G全套网络设备。据悉,华为已于9月11日率先完成5.5G全部功能测试。近日,华为又全面完成5.5G技术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华为在多项5.5G上下行超宽带技术上取得重大性能突破,并且首次将端到端跨层协同技术应用在5.5G宽带实时交互上,在容量和时延方面实现关键进展。

据华为介绍,在Sub-6GHz和毫米波频段载波聚合方面,通过低频FR1 1CC和高频FR2 4CC聚合,实现5CC载波聚合的超大带宽验证,小区下行容量高达27.5Gpbs以上,单用户下行峰值速率高达13.4Gbps以上,单用户上行峰值速率高达4.6Gbps以上。

虽然华为全球首发5.5G,但全球首款5.5G芯片,却是高通近期推出的基带芯片——骁龙X75。这款基带芯片是高通的第六代产品,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5G Advanced-ready架构的产品。其不仅在速率、时延、连接规模上有所突破,更在能耗方面全面超越了现有5G技术。可以说,高通已经为5.5G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从5G到5.5G的技术转变中,高通也展现了其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事实上,自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以来,高通便一直站在行业前沿,与全球各大通信企业展开激烈的技术竞争。如今,当我们进入5.5G时代,高通依然牢牢占据着技术制高点。

面对通信技术进一步迭代,同样是ICT巨头的中兴通讯与运营商中国移动在5.5G技术上也做出大动作。中兴通讯面向5G-A/6G的通算一体架构演进,展示了面向to C、to B和to V全维度5G-A应用。而中国移动方面则表示,接下来将开展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5G-A技术试点。

短短数日,前有华为、高通,后有中兴通讯、中国移动,接连释放关于5.5G的重大进展。可见,5.5G时代已拉开帷幕,5G的发展显然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未来只会有更多运营商加入5.5G的建设队列,推动5.5G商用部署的平滑演进。

事实上,虽然目前5.5G的产业链发展仍在初期,多环节成熟度仍较低,但已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商用案例。日前,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开幕,针对运动会的大规模通信需求,运营商已将5.5G“黑科技”运用其中。在浙江移动的办公楼前,伫立着全球首个5.5G基站。从浙江移动公司出发,历经博奥隧道-观澜路-丰北路-平澜路,浙江移动与华为联手打造了这条5.5G万兆网络路线。通过在观澜路上建设了13个5.5G站点,浙江移动率先实现了万兆网络的部署,路上的无线网络峰值速率超过10Gbps,移动状态下速率超过5Gbps,相比于5G提升了10倍。

此外,圆通物流联合浙江移动、华为和上海坤锐电子,采用5.5G无源物联技术实时远程自动巡检和物流车辆实时调度管理。经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5.5G网络的自动巡检,可以在分钟级别实时监测物流车电池表面的温度等数据。监测的数据不仅能以分钟级的频次上报,还可以直接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和管理。

中国电信也携手中兴通讯推出业界首创的5G-A算网一体游牧式基站解决方案。实测结果显示,该方案为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实时制作技术提供大容量、高可靠、低时延的网络底层能力,同时满足4K视频1:8(8K视频1:32)浅压缩大上行业务以及低时延虚拟同框业务需求,实测上行速率超过2Gbps,下行速率超万兆,网络传输时延低于4ms,保证了长时间稳定传输。

显然,5.5G的商业化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有了目前的“先行者”,其余运营商加入5.5G会越来越积极。推动5G持续演进,将5.5G带入现实,既是通信产业兑现5G商业价值的“主线任务”,也是提前验证关键技术能力,通向未来6G时代的必由之路。    04 5.5G商用部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诚然,5.5G很快将不再是未来。随着华为宣布2024年将推出面向商用的端到端5.5G全套网络设备,5.5G标准的R18将解冻,我们可以大胆预计2024年将成为5.5G商用元年。5.5G商用将为通信领域、终端领域等上下游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机遇,将带动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相关产业链迎来蓬勃发展。

然而,从历史规律来看,通信技术的演进不可能一帆风顺。尽管技术前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5.5G的商用和推广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对于运营商来说,升级5.5G毫无疑问压力是巨大的,其中首要压力来自成本压力。由于5G已经商用多年,比如中国5G是在2019年开启商用的,网络建设已经趋向成熟。目前阶段5G网络的建设开支已经开始缩减,例如在2022年,中国移动预计资本开支1852亿元,其中5G相关资本开支约1100亿元,同比下降3.5%;中国电信2022年资本开支为930亿元,其中5G网络投资340亿元,同比下降约10.5%。在运营商已经开始缩减开支的情况下,5.5G带来的新一轮开支增加显然与大部分运营商的发展规划不符。

此外,今年3月初,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曹明曾表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至今,许多运营商都出现“四世同堂”的局面。也就是说,从2G到5G有七八个频段,包括低频、中频、高频中的多个频段,再加上不同制式,在一张网络上运维的成本很高。

综上所述,5.5G的投资和商用都十分有必要,但其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如何解决成本问题,持续推进5.5G的商业部署,是各大运营商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5.5G商用进程中最大的考验。

总而言之,5.5G的发展还处在机会与压力并列,抵触与期待共存的发展初期。但无可否认,5.5G时代的到来必将打破传统行业的发展瓶颈,推动各类前沿科技的蓬勃发展,深层次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5.5G的商用部署已经时不我待。但是,5.5G也仅仅是通信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节点,能否实现5G到5.5G、5.5G到6G的平滑过渡,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审核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