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研究院发布《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度)》

描述

2023年10月25日,在第三届中国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发布了《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度)》,并从国内外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政策、示范基地、热点问题等多方面,就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小编提醒,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20231112,即可下载PDF文档报告!

来源:赛迪研究院

—区域特点—

美国的安全应急产业更偏重于国土安全,主要关注恐怖袭击预防应对、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生化核威胁应对等。最为成熟的产品集中在公共安全预警防控、火灾救助装备、防灾减灾培训、应急救援服务等领域。根据MarketLine数据统计,2022年美国安全应急产业市场总规模达到1222亿美元。其中,安全设备行业规模占比最高,占安全应急产业总规模的64%,并创造了345000多个就业岗位。

德国将安全应急产业称为“安全行业”,主要侧重于工业安全和社会安全,尤其是在其提出工业“4.0”后,德国更是将安全行业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新一代安全应急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从目前德国关注的产品和技术来看,智慧安保、电子报警装置、消防设备、基础设施防护、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及设备等已经成为德国安全行业的重点发展对象。近几年,德国在安全行业的销售额占据了全欧洲的25%。2022年德国安全应急产业规模达到123亿欧元,从事安全应急产业的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位于柏林的企业最多,约1300余家,占比为4.8%。

—总体情况—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总产值超过1.9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3%。此外,我国从事安全应急产业的企业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为60%,服务类企业约占40%。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安全应急产业规模相对较大,销售额稳步增长,利润丰厚,竞争力强,引领区域安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集聚建设初见成效。2022年,将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8家单位命名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8家单位命名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涉及省份包括吉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浙江等,涉及领域如安全防护类、监测预警类、应急救援处置类、安全应急服务类。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基地数量最多,共7家,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约占全国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的1/3以上。

—存在问题—

安全应急产业体系尚需完善。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安全应急产业缺少政策统筹,缺乏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急需制定配套的细化政策措施。同时,缺少专门的统计口径,导致主管部门无法对该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二是供需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安全应急产业隶属关系复杂,分散于机械、电子、化工、信息等多个行业领域之中,但不是各行业发展的主体,在供需协调、统筹发展的路径、模式上创新不够,导致资源和要素配置无法向更高水平提高,阻碍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据应用偏监测,少预警。从深度而言,目前数字化应用主要偏重于用视频监控取代人工排查,但对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时所需基础信息的数据量、颗粒度、覆盖度和精细度等不足以支撑深度分析与挖掘。从广度而言,由于各地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地震、地质、气象、水旱、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不健全,日常使用的业务系统多停留在数据统计和工作流程数字化的层面,偏重于底层的基础治理工作,缺乏业务应用导向。

—基本情况—

地震和地质灾害具有隐患风险点分布广泛、灾害发生突然性强、部分地区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破坏性强等特点,防护装备的发展重点聚焦于早发现、早处置。“早发现”主要聚焦地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装备和信息化系统,如空天地一体化灾情监测和多网融合通信装备、地震预警联动处置装备、多功能地震监测预警终端等多功能预警系统;“早处置”则针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重点聚焦于生命搜救装备等探索检测装备、工程抢险救援机械等抢险救援装备、应急通信装备和应急供电装备等现场保障类装备等。

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护装备涵盖种类多、涉及范围广。其内容除针对地震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发定制的专业化装备和信息化系统外,还包括工程抢险救援机械、应急动力能源等平急两用装备,以及应对重灾情形下的生命探测与救援、现场保障装备等。在产业规模上,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护装备各细分领域规模不等,专业化装备应用范围较窄,产业规模普遍较小,如地震专用仪器制造行业2022年产业规模约为40亿元;平急两用装备产业规模较大,如可以用于平时施工的各类工程抢险救援机械等,产业规模可达千亿、万亿级别。

—发展特点—

服务型制造模式应用广泛。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护装备与配套服务联系紧密,除单兵装备可在一次性培训后直接投入使用外,各类地震和地质灾害信息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讯系统、遥控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装备的有效应用,均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跟踪服务保障。如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各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在四川、贵州等地多次通过及时、准确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实现了灾情的“早发现”。上线以来,各类预警平台直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成熟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平急两用装备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快速应用,各型装备可以通过设备租赁、合同储备等常见安全应急服务模式,从日常使用状态快速转换角色,投入到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过程中。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愈发紧密。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应急领域结合愈发紧密,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成为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护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地震和地质灾害破坏性强、现场情况复杂、安全隐患众多,次生衍生灾害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能够实时分析受灾现场状况、预测灾情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以及能够代替救援人员深入受灾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的远程遥控、智能无人化装备,便成为应对灾后危险环境、提高救援效率、保障人员安全的必要装备。较大及以上地震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往往会阻断区域通讯和交通,造成救援力量进不去、灾情指挥救灾难等不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讯设备、无人机、大面积空中生命探测装备、应急电源及配套车辆等技术装备,能够快速掌握灾区情况,切实实现灾情的“早处置”。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数字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