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感应用,我们在国内外都是最厉害的”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45年前,当美国人刚提出光纤传感这个概念,姜德生已做出了产品——光纤风压计,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需求。

45年来,姜德生建成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开发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研发平台。他常谦虚地说:“发文章,我们在国内都排不上号,但是说起光纤传感的应用,我们在国内外都是最厉害的。”

光纤传感

1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隆重举办第三届“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会。不懈地追“光”者姜德生院士、96岁退休教授徐长佑、杭州亚运会女子跳远冠军熊诗麒等,8个动人故事澎湃着卓越的理工精神和理工力量。

 ■ 院士亲自下矿井

21世纪初,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瓦斯气体传感技术落后,为解此燃“煤”之急,姜德生院士曾先后多次到煤矿实地调研。

“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现场,姜德生院士团队王洪海教授讲述,有一次在郑煤集团某煤矿,姜院士说:“现场调研,必须到环境最恶劣、最危险的地方。”他坚持亲自到具有高瓦斯突出危险的掘进作业面实地考察。

姜德生先是乘升降罐笼下到200米深矿井,再蹲骑“猴车”乘缆索下行至巷道,然后继续徒步行走将近2公里才到达作业面。行走途中,耳畔不时传来煤岩断裂发出的“嘭嘭咚咚”声响,这是瓦斯气体涌出煤层噗噗冒起的水泡声,其危险程度不言而喻。还有矿井通风巨大的风力夹裹着煤粉沙砾生疼地打在脸上、钻入眼睛里。

 这一年姜德生院士58岁,就在这样恶劣又危险的环境下,他与煤矿技术人员探讨实验方案。他无惧危险、无畏困难、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员。陪同的省煤炭厅领导感慨地说:“我们经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从来没见过教授亲自下井,更何况是院士。他是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他将产品做到进口价1/10

光栅波长解调模块是光纤传感设备最核心的器件,被国外某公司垄断,他们享有定价权,指头盖大小的东西,比黄金还贵,哪怕是大批量采购也不降价。这样被别人“卡脖子”,姜德生感到很憋屈,他下定决心自己研发。

三年艰苦攻关,姜德生另辟蹊径,做了一个新原理的调解模块,价格还不到进口价格的1/10。后来,该公司主管曾三次找姜院士主动提出降价,希望还采购他们的模块,这次姜院士婉言谢绝了他们。

范典教授讲述了另一个故事。2005年他刚毕业留校就参加了姜德生带领的油罐和隧道的火灾探测系统开发。当时新建的秦岭终南山隧道是国内最长的隧道——双洞18.2公里。业主单位在火灾探测产品的招标中安排了一个擂台赛。主办方找了一段试验隧道,各家都装上自己的产品,做点火试验。

 在火灾中,报警时间短是王道,响应越早意味着危险越小、损失越少。姜德生团队的报警响应不仅最快,还实现了20km无中继的火灾探测。“即使隧道里停电了都可以正常工作,这些都是国外的技术无法比拟的。”范典说。

 后来业主还是不放心,双洞隧道,姜德生团队和国外公司,各中标一条隧道。但国外产品安装后一直无法通过消防验收,三年后,他们的设备也被拆除,更换为姜德生团队的产品。从那之后,国外的光纤火灾探测产品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

“现在我们的火灾探测产品已经累计装备了30000km的公路隧道,3000个大型油罐等。”范典说,这项技术还孵化了光纤传感领域首家上市公司——理工光科,为学校创收上亿元。

 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工程应用的需求,姜德生院士团队孜孜不倦,一次次带领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为光纤传感设备配上“中国芯”。姜德生还将大容量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成功运用到“鄂州花湖机场智能跑道系统”,这也是世界首条实现全时全域监测的智能跑道。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