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谷歌与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演示了量子计算机如何在8个小时内暴力破解2048位RSA加密(由Ron Rivest、Adi Shamir、Leonard Adleman提出的非对称加密算法),而这是经典计算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成果成功秀了量子计算机的“肌肉”,同时也让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警醒。在量子计算威胁下,已部署的一些传统密码算法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人们迫切渴求新的加密技术出现。
量子计算机vs经典计算机
计算基本单位不同。经典计算机采用的是经典比特(binary digit),只能表示0和1两种状态。量子计算机则使用量子比特(qubit),具有叠加、纠缠、干涉的物理特性,可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存在多种状态。因此,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拥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更高效地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展阶段不同。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极其复杂,需要高精度的物理控制和算法设计,不论是制造还是使用都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和挑战。当前量子计算机还处于初期阶段,其规模和性能比较有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尽管量子计算机已展示出强大的计算能力,但距离通用仍有很长一段路要探索。
什么是后量子密码学?
后量子密码学(Post-Quantum Cryptography,PQC)是在经典计算机上定义和执行算法,研究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都无法破解的新密码系统。后量子密码学的提出是为了抵抗量子计算机的攻击,所以又称抗量子计算密码学。
以公钥密码学为例,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后量子密码学研究了格(一种线性无关向量的线性组合的集合)密码学、容错学习问题等诸多方向,期望基于这些计算难题,构建出不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公钥加密系统,继而替代现有方案。对于有长期数据安全存储需求的行业,如交通、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需要尽早完成从传统密码到后量子密码的升级换代。
后量子密码学:从理论到实践
随着量子技术不断发展,后量子密码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广泛研究,但产业化推广工作仍需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在多种硬件平台上实现后量子密码并加速处理,同时跨平台兼容适配,提升后量子密码的可用性、实用性;
实现对现有后量子密码标准算法全覆盖,并完成现有网络传输加密协议的升级;
研发后量子密码芯片,提升能耗比、加密速度及抵抗侧信道攻击能力。
在AIoT时代,物联网芯片资源有限,如何降低算法的资源消耗,是后量子密码算法成功在芯片上部署的关键,更是后量子密码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RISC-V与后量子密码学的融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指令集架构,年轻的RISC-V摒弃历史包袱,无需担心历史版本的兼容问题,凭借其开放、灵活且高效的特点,或可成为推动后量子密码学走向应用的最大助力。
2021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基于RISC-V开发出了一种带有定制加速器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相比完全基于软件解决方案的芯片,这类新芯片能够以10倍的速度运行基于格的后量子加密算法(Kyber算法),能耗却降低了7/8。
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合作,在仅有16KB内存可用的RISC-V平台上,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格的后量子加密算法(Saber算法)的内存优化和性能优化技术方案。
如今,负责指令集规范的RISC-V International也在积极推进后量子密码算法的指令集扩展,究其原因是基于密码指令集的实现比基于软件的实现更具优势:基于CPU硬件的实现可以提高密码操作的性能,且硬件的实现可在应用中隐藏加密细节,减少攻击面。
对此,奕斯伟计算高级副总裁、CTO何宁博士表示:“虽然距通用量子计算机问世仍需时日,但我们无疑正走向量子信息时代,量子计算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企业与组织应合力加快推动后量子密码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后量子密码学消耗资源巨大,需要我们提出低成本解决方案,对于如何提升算法运行能耗比,我相信RISC-V的引入是一个合理的答案。凭借RISC-V的高效性、可扩展性、先进性,可有效降低后量子密码芯片成本、功耗,提升性能,实现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升级,无惧量子计算攻击带来的挑战。”
审核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