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在具备电动化基础后,智能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但在下半场,智能汽车依旧面临着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下半场的竞争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不少汽车企业都争先推出城市辅助驾驶功能。但更高阶的城市领航等功能还需解决不少技术挑战。
汽车智能化下半场,车路云一体化是关键
目前来看,智能汽车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需求分为城市通勤、高端公务、硬核越野、极限运动等,不同的场景对智能驾驶、底盘域控制、智能地形识别等技术的需求程度以及应用痛点都不一样。例如城市通勤中,最需要考虑到的是补能问题和续航里程,例如采用eDTC 滑行能量回收扭矩控制,能够在正能量回收的情况下,保证车辆稳定地驾驶。
另外,在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过程中,智能汽车还有不同的应用痛点。根据麦肯锡汽车数字服务客户调查数据,用户在购买智能汽车时倾向的付费特性中,驻车辅助、自动泊车功能需求是最高的,接下来是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辅助、交通标志识别功能等。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提升,“车路云一体化”将在自适应巡航控制、交通标志识别等功能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但在当下,智能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困境,这个困境不仅仅是汽车企业需要解决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山枝近期在行业william hill官网
上分享了他看到的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以及观点。
一是如何看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车路云协同的关系。车路云协同是车联网的具体应用,但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的角度看,又有不同的应用,例如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云一体化更关注驾驶安全、高效驾驶及信息娱乐。他认为汽车将成为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有望成为继移动互联网后的下一个超级入口,未来将出现车联网平台经济。
二是多种通信技术间的关系(车企/路方)。车联网业务需求包括近程信息交互和远程信息服务。近程信息交互包括车与车之间(V2V)、车与路之间(V21)、车与人之间(V2P)的交互,要求低时延、高可靠,远程信息服务指的是车与云之间(V2N)的交互。
对不同的车联网需求,4G/5G、C-V2X、卫星通信等技术针对性赋能。例如NR-V2X服务于全场景无人驾驶的传感器数据共享、高密度群智协同。卫星通信解决4G/5G基站未覆盖的区域、地震等场景服务。
陈山枝分享了他的三大观点,一是C-V2X网联与单车智能相互赋能,单车智能是基础,车联网(网联)是增强。二是当前的车和路的协同感知是各自的自主决策。三是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促进车路城融合发展。
5G基站在车联网业务中解决了广域覆盖、大带宽数据传输的问题。而5G+V2X融合组网,能够带来低时延、广覆盖、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黄刚提到,车、路、云各自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在统一的标准下互联互通。路侧、网络侧、车侧的基础通信建设是必须融合统一的,共同形成覆盖网。据了解,5G+V2X广域覆盖,能够降低40%的RSU设备投入。
AI融合、低成本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需求已现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城市生活,从功能的迭代方向来看,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配合,包括智能驾驶芯片、传感器、算法、AI、操作系统等等等。现阶段,智能汽车产业链上的玩家都在努力往高阶智能驾驶的方向靠近,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在加速迭代。
大疆车载此前推出了标配高阶智驾方案成行平台7V+32TOPS。7V指的是前视一对800像素的惯导立体双目摄像头,后视一个800万像素的单目摄像头,加上4个300万像素的环视摄像头。所需算力仅为 32TOPS。
降低单车智能成本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方向。正如大疆车载负责人沈劭劼提到的观点,“高阶智驾不仅要平价,还要平权,才能标配普及”。据了解“7V+32TOPS”方案成本约为5000元,在静态障碍物刹停等高阶智能驾驶需要处理的极限场景,能够做到跟20万,甚至30万的智能汽车相媲美。
为了实现更高阶的城市领航等功能,大疆车载推出“7V+100TOPS”及“10V+100TOPS”的配置。只需更换域控就能完成升级,域控内部嵌入标清地图,加快上车速度。在“胜者为王”的汽车市场,产品上车速度影响着新车型的存活周期,往往决定了企业能否抢占市场先机。
沈劭劼透露,基于已有合作伙伴的情况来看,该方案的适配周期约为3到6个月,新合作伙伴的新车型约为6到9个月。预计2024年将有超过20款车型上市。
该方案不依赖高精度地图,包含高速领航,城市记忆领航,记忆泊车跨层记忆泊车等高阶智驾功能体验,且油车电车均可用。由于燃油车在结构性和技术上的瓶颈,因此其智能化需要解决更多问题。大疆车载成行平台的推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燃油车智能化。
在提升单车智能系统的感知能力方面,传感器已经是“必要条件”。由于考量因素不同,选择雷达还是纯视觉方案,在前两年一直有所争议。在这个过程中,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城市路段,带来更复杂的技术挑战,笔者认为未来AI技术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同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鉴智机器人推出了以AI驱动的双目视觉传感器方案,可显著提升NOA的性能边界。该方案有着10x稠密的3D信息表达,能对复杂场景3D拓扑结构感知,可应用于通用障碍物检测,且不依赖Lidar的4D数据闭环。鉴智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EO单羿表示作为天然的Occupancy表达,以1/100的数据需求达到Occupancy实用性能,助力体验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双目立体视觉是由日德系车企引领,应用于L2 ADAS领域。而AI双目立体视觉,是中国科技企业打造的新质生产力”,赋能高阶自动驾驶的革新已实现规模量产。单羿行业william hill官网
上分享了一组数据:双目立体视觉已量产/即将量产的市场机会已覆盖超过10%的乘用车,并在快速提高。也就是说双目智驾方案在市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根据介绍,搭载鉴智机器人AI双目立体视觉系统PhiStereo的智能底盘方案已实现规模量产,智驾魔毯二合一的方案也将于今年大规模量产上市。
单羿认为下一代的智能驾驶系统会是以AI大模型驱动的智能驾驶方案,但前提是要实现端到端车上的部署。因此在2023年,鉴智机器人推出了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Graph AD,已在头部车企实车调试NOA功能,是业内第一批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项目。
如何让大模型与芯片结合,释放芯片的计算优势?鉴智机器人选择与地平线展开合作,发布首个基于征程5的标准感知产品PhiVision。该产品具备车辆检测、红绿灯检测、车道线及地面标记检测、一般障碍物监测等感知功能。
小结:
当前,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价格战”,更加高阶的智能驾驶功能、更懂用户需求的产品将获得市场的认可。如何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汽车企业在城市辅助驾驶功能上下了不少“功夫”,但首先需要实现的还是“车路云协同”,汽车企业也在与通信企业合作,打造更高的智能驾驶体验,AI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也在进一步凸显。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