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准谐振型软开关的高频开关电源变换器

变流、电压变换、逆变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305人已加入

描述

  在高频开关电源的DC-DC变换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功率开关管在控制信号强制控制下,有电压时被开通,有电流时被关断,这种工作方式称为硬开关。传统的PWM开关方式属于硬开关技术,它的缺点显而易见。

  (1)开关管无论在导通或截止时,电压和电流均不为零,功率器件承受的电压、电流应力大,开关管存在功耗,且开关频率越高,功耗愈大。

  (2)开关管关断时,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的感性元件和容性元件会产生幅值很高的尖峰电压和尖峰电流,对开关器件造成危害,且开关频率越高,损害越大。

  (3)随着工作频率的增高,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对自身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及电网和周边电子设备造成影响。

  理想的关断过程是电流先降到零,电压再缓慢上升到断态值,关断损耗近似为零。因为功率开关管关断之前,电流已下降到零,这就解决了感性关断尖峰电压问题,而理想的导通过程是电压已先降到零,电流再缓慢升到断态值,导通损耗近似为零。功率开关管结电容上的电压也为零,解决了容性导通尖峰电流问题。为了解决硬开关方式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采用了多种措施。其中,准谐振型开关方式属于软开关方式,利用谐振技术,使功率开关管实现了零电压或零电流的导通和截止,基本消除开关损耗。谐振型开关方式可分为零电流开关型(ZCS)和零电压开关型(ZVS);按控制方式分为脉冲宽度调制(PWM)和脉冲相移控制(PS)。实际应用中,PWM软开关变换器多用于小功率DC-DC开关稳压电源,PS软开关变换器则用于中大功率DC-DC开关稳压电源中。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软开关变换器。

  1 零电流开关准谐振变换器

  图1是零电流开关准谐振变换器(ZCS-QRC)基本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谐振电容C与整流二极管D并联,谐振电感与有源开关(晶体管或MOS管)S串联。S在零电流时接通和关断,而D在零电压时接通和关断。由于L和C谐振,通过S的电流发生振荡并归零,这就导致了自然换向。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特点是减少了关断时的损耗,但存在电容在接通时的损耗,电容储存的能量在S管导通时消耗在S管内,且与S管开关频率成正比。

  

 

电源变换器

  2 零电压开关准谐振变换器

  图2是零电压开关准谐振变换器(ZVS-QRC)基本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谐振电容C与有源开关器件S并联,谐振电感L与D串联,S刚关断时,电容C上的电压逐渐上升,并与电感L产生谐振,因此S是在零电压时接通和关断,而整流二极管D是在零电流时接通和关断。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特点是开关器件的电压被整形成准正弦波,为开关接通创造零电压条件,减少了接通时的损耗。存在的问题是开关管还存在过剩的电压应力,这种应力与负载大小成正比,此外整流二极管结电容与谐振电感引起的谐振会产生电磁干扰。

  

 

  3 零电压开关多谐振变换器

  图3是零电压开关多谐振变换器基本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谐振电容C同时与开关管和二极管并联,这样S和D都可以在零电压进行转换,这个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好处是多谐振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把开关管输出电容、二极管结电容、变压器漏感等寄生参量吸收到谐振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极大降低了开关损耗和噪声。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缺点是开关管、整流二极管承受较大的电压和电流。

  

 

电源变换器

  4 软开关脉冲宽度调制器

  软开关脉冲宽度调制器是由软开关脉冲宽度调制器ZVS(或ZCS)-QRC与PWM控制的无隔离变压器式功率变换器组合而成的。图4中,当有源开关器件S与有源辅助开关器件S1同时接通时,C和L构成准谐振,当S接通,S1关断时,电感L续流。这样,在一个周期内,一段时间工作在准谐振状态,另一段时间工作在PWM状态。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特点是主开关S承受电流(或电压)应力小,所以使用性能较上述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好。

  

 

电源变换器

  5 PS软开关变换器

  PS软开关变换器也称脉冲移相控制变换器,常用在大、中功率开关电源中,是实现高频化的理想拓扑之一。大功率移相控制桥式变换器由4个功率开关器件组成全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桥臂,每个开关管导通时间固定不变,同一桥臂的两只开关管相位相差180°,这样只有相对的2只开关管都导通,变换器才有功率输出。该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利用功率开关管输出电容(C1~C4)和输出变压器的漏电感(L)作为谐振元件,使变换器的4个开关管依次在零电压下导通,实现软开关控制。

  

 

电源变换器

  6 结语

  高频开关电源大量应用于各种用电设备,传统的功率变换器采用硬开关技术,其缺点显而易见。软开关变换器技术有多种设计方式,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解决硬开关技术缺陷,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Ishani 2012-06-10
0 回复 举报
A smpile and intelligent point, well made. Thanks! 收起回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