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下铁路设备巡检平台设计研究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一直以来,传统铁路电力设备人工巡检方式存在设备信息记录不清晰、不完整、设备履历表存放地点混乱、更新不及时的情况。从铁路运营生产、设备大修更新改造对既有电力设备数量及参数信息准确性要求出发,结合RFID技术特点,提出将其应用于铁路电力设备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高铁路局供电段设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为铁路大修改造工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信息化是铁路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可有效提升铁路系统整体的运营、维护和服务水平。当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供电段通过使用铁路供电管理信息系统来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

RFID技术是通过空间电磁或电感耦合的非接触方式,实现双向通信并交换数据的技术,读写时人员与电力设备可保持安全距离,数据采集快,操作简单,适用于离散设备的巡检。

RFID

铁路电力设备巡检系统主要包括PC端、PDA、RFID电子标签,巡检管理信息系统、发/读卡器、服务器、网关等。

在开展正常的设备巡检工作之前,应先将电力设备按照铁路局内既有线管理办法统筹分类,各类设备分配唯一标识RFID电子标签,RFID标签内写入设备的履历和安装后运维信息等。由于铁路电力设备布置在铁路线路沿线或车站附近,设备分散且沿线无铁路内网接入点,RFID读写器采集的设备信息需要先存储在PDA中,再由移动公网(WiFi/4G/5G)与铁路外网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通过隔离网闸将安全的数据传送回铁路内网。

RFID

RFID手持终端设备实现读、写RFID电子标签,信息存储,设备间通讯的核心功能。由核心板和功能板组成,其中核心板由MCU主控芯片及各 FPC 柔性功能板接口组成,功能板由RFID模块、蓝牙模块、电源模块、TF卡槽等组成。

目前,鸿羽820具有的4dBi圆极化天线是适用于UHF频段RFID应用场合的通用型远场天线,具有小体积、高增益、低驻波、方向图对称性好、低轴比等特点,可广泛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铁路RFID巡检系统总体架构由RFID读写器、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及用户界面组成支持实时数据采集、远程数据传输和本地数据存储实现对铁路电力设备的快速识别与状态监测。

在核心模块划分上,RFID标签与RFID读写器实现设备唯一识别传感器模块负责收集环境数据与设备运行参数数据处理模块负责信息整合与分析

设备巡检员使用RFID读写器收集设备信息数据通过传感器模块同步至数据处理中心系统分析数据并向巡检员提供设备状态报告。

在RFID配置选型中选择超高频、远距离读取的RFID设备,确保RFID读写器与现有铁路电力设备兼容性同时考虑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能。部署温度、湿度、震动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与设备状态,利用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技术确保数据准确性,设计传感器网络以提供全方位的数据覆盖。

在系统软件架构中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与升级,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以确保数据交换的灵活性,设计中间件实现不同系统间的集成。数据库构建包含巡检项、设备信息、操作人员等数据表,实现数据库的查询优化以支持快速数据检索,设计数据备份和恢复流程以确保数据完整性。所构建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实现数据预处理以过滤噪声和异常值,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设备状态预测同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优化巡检路线与频率。

RFID

系统安全与稳定性方面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设计权限管理控制不同级别的数据访问,实施冗余设计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

当前,RFID技术可实现铁路货物的快速识别和追踪,提高运输管理效率。通过RFID技术,可以降低铁路运营成本,提高运输安全性。但是铁路环境复杂,RFID标签和RFID读写器的耐候性、抗干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实现铁路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

RFID

目前,铁路RFID技术创新与研发方向主要有新型标签与读写器技术研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铁路RFID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三大方向。开发更高频段的RFID标签与RFID读写器,研究适用于不同环境条件的耐用型标签,提高读写器的识别距离和数据传输速度。加强RFID系统的加密与认证机制,研究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探索匿名化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RFID信息的远程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铁路物流管理流程,推动铁路RFID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铁路信息化建设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将促进技术应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加速市场成熟,预计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扩大,随着技术成熟,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于货运和客运领域。

对于一些潜在应用领域,将RFID巡检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基础设施的维护中探索在工业设备、电力系统等其他领域的巡检和健康管理应用,开展跨行业合作,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互操作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孙国轩 指导老师:蒋南云,侵删)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