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联合德国公司开发出具有一次性密码和LED显示屏的安全智能卡

模拟技术

2438人已加入

描述

  2013年3月11日,柏林/纽必堡/汉诺威讯——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 (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和德国联邦印钞公司共同开发了一款具有LED显示屏和一次性密码的安全智能卡。这种新技术是以卡中的安全芯片为核心,该芯片能为每次交易生成一个一次性密码并显示在集成的LED显示屏上。除了静态密码之外还要求输入一次性密码可提高鉴权和支付应用的安全性,保护公司网络免遭攻击以及避免智能卡数据操纵风险。

  两家公司将于2013年3月5日-9日在汉诺威“CeBIT”展会上展示使用该智能卡的移动应用场景。

  德国联邦印钞公司与英飞凌在2011年合作开发能使安全证件更安全的技术。此次合作的目标是针对新一代安全证件(比如公司的ID卡或电子身份证(eID))开发相应技术。作为高安全性身份识别证件和系统的开发者和制造者,德国联邦印钞公司贡献出其聚碳酸酯卡安全特性技术和设计。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则贡献了其在非接触安全芯片及智能卡开发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

  静态和动态PIN结合带来更多安全

  全新的非接触式安全卡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PIN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密码由一定顺序的数字组成。在每次使用时,需要一个动态PIN(一次性密码)。动态PIN由卡中的安全芯片针对每次交易自动生成,并显示在集成式LED屏上。这种安全芯片为非接触应用设定了全新标准:它利用读卡器发射的能量为安全芯片供电,生成密码并为显示元件供电。LED屏嵌入在安全卡中,动态密码显示在安全卡表面。

  该解决方案提升了安全性,即使静态PIN被盗或被恶意软件窃取,未授权方由于没有动态PIN仍然无法使用。另一方面,动态PIN只在卡中生成,恶意软件无法窃取。“利用这种新的安全证件技术,我们将登录进程的安全性提升到全新水平。”德国联邦印钞公司首席执行官Ulrich Hamann高兴地表示。

  针对不同卡系统的通用解决方案

  该卡可用于各种登录情景,比如通过PC登录公司网络或社交网络。这种新技术还适用于许多其他卡系统。比如,它可被用来提升卡支付(EC卡或信用卡)的安全性。英飞凌公司芯片卡和安全部总裁Stefan Hofschen 博士表示:“非接触安全芯片和创新封装技术在LED显示卡中的结合是独具特色的。我们不断推进我们的芯片解决方案向前发展,以服务安全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市场需求,增强消费者对新应用的信心。”

  同样适用于移动应用

  这款独特的全新聚碳酸酯智能卡不仅适用于传统读卡设备,而且可用于作读卡器之用的NFC智能手机。德国联邦印钞公司于2013年3月5日至9日通过汉诺威 “CeBIT” 展会的“Public Sector Parc”在第7展厅展示该应用场景。

  更多关于英飞凌芯片卡和安全解决方案的信息,请访问: www.infineon.com/chip-card-and-security 。

  关于德国联邦印钞公司

  总部位于柏林的德国联邦印钞公司,是为模拟和数字安全身份识别开发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之一。除完整的护照和身份证系统外,该公司还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国内外客户提供身份证件、安全卡、证件验证硬件和软件,以及托管中心和电子身份证件服务。德国联邦印钞公司还印制纸钞、邮票和印花税票,并发行电子出版物。加上子公司BIS德国联邦印钞国际服务有限公司、D-TRUST有限公司、Maurer电子有限公司和iNCO有限公司,德国联邦印钞集团在全球各地总共拥有大约2000名员工。2011财年,该集团的营收额为4.063亿欧元。该集团还是弗劳恩霍夫创新联盟“柏林-勃兰登堡安全身份识别”的发起成员之一,并赞助柏林自由大学设立“安全身份识别”专业。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bundesdruckerei.de 。

  关于英飞凌

  总部位于德国纽必堡的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为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领域——高能效、移动性和安全性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2012财年(截止到9月30日),公司实现销售额39亿欧元,在全球拥有约26,700名雇员。英飞凌科技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在美国苗必达、亚太地区的新加坡和日本东京等地拥有分支机构。英飞凌公司目前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和美国柜台交易市场(OTCQX)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号:IFNNY)挂牌上市。

  英飞凌在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自1996年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1960名员工(截止到2012年9月30日),已经成为英飞凌亚太乃至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