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传输技术接口新霸主:Intel再创Thunderbolt“一线”生机

接口/总线/驱动

51人已加入

描述

 虽然Intel早于2009年就首次对外界宣布Thunderbolt技术,当时研发代号称为Light Peak的高速传输技术与解决方案;但直到2011年,Thunderbolt技术才正式应用在Apple一系列的新款Mac系统上,并因此一炮而红。然而,由于系统规格与线材成本方面等因素,使得Thunderbolt技术在市场上的渗透率始终无法有效提升,亦缺乏相关外围产品的开发支持。

  时至2013年;基于Intel自身力拱的Ultrabook概念,电脑终端产品逐渐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方向发展以及日益剧增的多媒体影音传输需求,对于拥有高速传输技术特性的Thunderbolt来说,终于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不但能为新一代产品在设计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外,在市场的渗透率也期待在2013下半年开始提升,整体产业规模也预计同时发酵。值得注意的是,Intel近期更进一步发布第二代的Thunderbolt技术规格,除了带大家体验20 Gbps的双向数据传输高带宽、同步传输并显示高达4K的高画质影片外,更可以向下兼容于目前Thunderbolt 1.0的缆线、储存以及显示屏幕等连接装置。

  从技术面来看,Thunderbolt不仅能同时传输数据与高画质显示画面,更突破性的把PCIe的接口从内部总线拉到外接来使用,让原本可以装置在PCIe接口上的各种产品,皆可应用在Thunderbolt上。换言之,Thunderbolt技术能将图像处理器、内存以及屏幕显示设备等外围应用全部整合至单一接口,取代现行的其他总线装置如DVI、SATA、USB或HDMI等等,成为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对外链接的单一总线。这不但能提升不同装置间的互联及互操作性外,更为轻薄短小的系统设计提供一项更灵活简化的薄型化解决方案。于此同时,相关Thunderbolt认证也将成为必要且不容小觑的过程,而百佳泰身为Thunderbolt微软操作系统主机装置测试实验室,将完整提供Thunderbol认证测试与专业咨询服务,协助相关厂商进行认证测试以符合Thunderbol规格要求并迅速取得标志使用权。

  mac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微软操作系统x86的主机装置、电脑、显示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相继提供Thunderbolt技术,并整合相关系统支持、芯片模块与外围应用,Thunderbolt高扩充性的应用将挟带高带宽的压倒性优势,成为革命性的高速传输技术接口。透过高速全双向双工的10Gbps带宽(目前的版本)并结合PCIe和DisplayPort双重技术协议,单单运用一条Thunderbolt即能进行数据数据(PCIe)与高画质视讯(DisplayPort)的传输。未来在20 Gbps速率的版本推出后,更能让主机在把4K影像播放到屏幕时,同步传输到储存装置,满足用户在大量高画质影音数据传输与播放上的需求,可望为Thunderbolt与4K电视带来新的双赢局面。

  mac系统

  另外,透过菊花链装置架构、电缆或光纤传输线材以及高同步低延迟的讯号桥接时间等效能优势,Thunderbolt技术让单一接口就能链接多元的外围装置以及各种拓扑结构,进而研发开创新的电脑设计模块与架构。也就是说,个人电脑或主机装置将可透过由Thunderbolt连接的储存装置与屏幕显示器等周边装置,进行最多六台装置的串联,提升不同使用情境的扩充规模。

  由于Thunderbolt相关平台、装置以及成本都已陆续到位,届时将有更多产品会导入Thunderbolt技术进行设计研发与应用。而当各厂商蓄势待发欲将自家产品搭载Thunderbolt技术时,就必须面对Intel对于Thunderbolt所推出的一系列认证测试与操作系统支持等不同的验证阶段。依据Intel的政策,Thunderbolt产品皆需经过测试认证才能上市,而 Thunderbolt认证计划的目的即是为协助厂商所研发设计的Thunderbolt装置或周边产品能符合Intel统一公布的认证标准规范,使顺利通过认证的装置能有效地与特定操作系统进行高速互联沟通,造就绝佳化的传输接口用户经验。

  除了提供Thunderbolt认证计划与相关装置的前测流程,百佳泰也同时一站到位地可执行HDMI与DisplayPort等标准认证,亦针对不同的装置,提供您最全面性的兼容性测试服务,让您的产品能完整兼容于其他各式的Thunderbolt装置。透过最专业的Thunderbolt技术咨询顾问,我们为您的产品在认证测试前就能实时发掘错误并找出可能肇因,进而除错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也协助您确认相关认证测试的文件以利提交认证申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