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汽车行业带来新活力

汽车电子

42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汽车行业渗透,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跨界“表演”也让整个汽车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有人曾提出“互联网企业终究会颠覆汽车业”。其实,当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将昔日巨头诺基亚彻底击垮后,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又让人们感受到了互联网对汽车行业的虎视眈眈,加之传统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充斥着价格不透明、服务不规范、诚信经营指数低的种种弊端,让车主本该快乐的车生活充满忧虑。

  车载通信

  当然,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快速发展,促使传统行业升级转型。汽车行业开放的商业模式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用户选择逐渐多元化、信息也逐渐透明化,“诚信经营”、“品质服务”也成为车企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那么,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下,车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已成为主流,传统车企该如何转型?

  传统汽车行业转型,关键点在哪?

  在未来,我们的出行方式必将被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主宰,城市中的停车场将更多的变为公园、绿化,酒驾和疲劳驾驶等词汇将逐渐消失。对此北汽新能源总工程师陈平表示,汽车制造行业非常注重积累,未来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是融合,不是颠覆。那么如果让传统行业转型,关键点又在哪?

  

  1、创新力。汽车产业中产品周期的长度一般需要3-5年研发、上市,然后市场中呆滞6年,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改进和创新。汽车行业难以快速更新,实质上来说是由他们的性质导致的:汽车制造商正逐渐变的像系统集成商一样。他们只生产车的一小部分零件,而绝大部分的关键部件都是从供应商处采购的。

  2、电动化。特斯拉、谷歌、苹果和其他有意向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这样做的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电动引擎比内燃机要简单的多。

  3、软实力。可能汽车板块上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软件化倾向,未来汽车将更多的由软件开发人员建造。事实上,集成许多层次的软件的复杂程度使得许多传统汽车公司瞠目结舌,毕竟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的专业领域知识,更何况未来的汽车利用软件的方式又将截然不同。

  4、大数据。想要真的达到无人驾驶的目的则要复杂很多,因为系统必须先学习。没有现成的规则教我们如何给车编程,从而使它预测并最终回避掉可能的危险,有效的自动驾驶系统必须使用机器学习系统,以此来开发复杂的,可适用与多种环境的模型,而机器学习系统需要海量数据才能达到最优。

  对于时下风行的互联网造车理念,陈平认为不论如何引用互联网技术,汽车的第一属性仍然是“行走”,许多消费者并不像互联网企业设想的那般,而是仍对驾驶乐趣有着很高需求。

  未来汽车产业之路,看三个方向!

  汽车产业不同于以载体形式存在的互联网企业,汽车更多的是实体经济,长期积累的技术、管理及用户数据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巨大的门坎。众多的IT和互联网大腕的介入,一方面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给汽车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互联网基于汽车行业不是一个互相颠覆的存在,双方握手言和、合作共赢才能实现汽车生态系统健康快速发展。

  

  其一,逐渐用户体验化。汽车消费由原有的以产品技术为中心逐渐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用户需求开始成为产品功能与形态的主导力量,逐渐参与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并借助互联网分享体验感受,形成口碑性效应,带动消费趋势。

  其二,产品性能智能化。未来汽车会更加聪明,自动驾驶、远程控制、生物感知等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智能交通的引入将使人、车、路、网密切配合,形成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逐步实现个体、产品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融合,最终将形成一个大的汽车生态圈。

  其三,格局走向圈层化。互联网企业的逐步介入,将彻底打破传统汽车产业的原有竞争格局,跨界竞争与合作并存,传统汽车产业链条逐渐向生态圈层方向发展,由“产业链”最终演变为“产业圈”。

  不同于传统汽车技术,国外各大厂商的智能网联技术也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到市场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各家技术更是百家齐鸣。就研发实力而言,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汇集了汽车及智能控制领域的大多数尖端人才,更加具备研发实力,传统车企应积极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定向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成立战略联盟,一方面可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为研究机构提供所需的研究经费及设备支撑,促进研发技术早日市场化。

  有许多深有远见的企业家,也会用他们具有软、硬件设施与经验,致力于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期待。除旧和迎新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主要技术平台发生变化的节点,新人会纷纷出现,并能从老玩家的手中分得可观的市场份额,而此时,正处在这样一个变化节点上,认真对待这种转变才是重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