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用户体验,看骁龙652/650致胜之道

工艺/制造

72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成熟,整个市场形态都已经从早期的追求硬件规格,发展到现在的注重用户体验。品牌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厂商都开始集中力量做精品,把每一款手机的用户体验都打造得非常好。

  现在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在努力推广4G+网络配置,通过载波聚合的方式能提供更大的数据吞吐量,而骁龙435可以配合中国运营商在很短的时间内把4G+推广到大众层级中去,再往上是高通的明星产品骁龙652。

  

  Qualcomm Technologies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张云

  Qualcomm Technologies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张云表示,无论骁龙200系列还是800系列,Qualcomm的重点都是为最终的消费者“提供优异的用户体验”,配合手机在市场上的趋势,提供不同层级的产品,适应不同层级手机市场的需求。

  CPU:四个大核+四个小核

  在骁龙652中是四个大核+四个小核的架构,用的是ARM Cortex A72,主频是1.8GHz,四个小核是传统的A53架构。大小核的配置可以保证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都能有很好的功率控制。

  

  在负载比较低的时候以小核为主,负载比较高的时候以大核为主。A72是ARM在A57之后,无论在性能还是功率上都有比较大改善的一款核心,所以当四颗A72全部用起来的时候,性能是非常出色的。

  GPU:配备Adreno 510,支持所有API指令集

  用户在看视频、打游戏时要求负载很高,这里最关键的功能模块都是通过GPU来实现的,它能提供各种各样图形的渲染功能。虽然看到游戏在中高端的、各种各样的手机上都可以玩起来,但是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帧率,跑游戏的时候是否卡顿,这个是由帧率决定的。但是游戏的开发者为了提高游戏在不同机型上的适配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机处理器能力做适配。

半导体芯片

  另外一个就是GPU对整个图像细节的表现能力。在骁龙652中,配备了Adreno 510 GPU,通过支持所有API的指令集,支持很好的曲面细分技术,把所有细节都表现得很清楚,并可支持达最高2K屏的超高画质。

  摄像头:两颗ISP,可拥有1300万像素

  现在手机厂商在摄像头上花的工夫占整个手机研发非常大的比重,骁龙652上采用的是和骁龙800系列完全不相上下的显示和摄像效果,拥有两颗ISP,每颗都可以处理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手机厂商可以把两颗ISP合起来一起用,提供高达2100万的像素,也可以做成是两个1300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再加上是可以做1300万像素或者1600万的前置摄像头。

  半导体芯片

  从技术上来讲,不仅仅是要满足配置的要求,还要满足整个图像质量的要求。把手机里面的摄像头、ISP和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抖效果。防抖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实现:一个是从镜头来看,可以通过OIS光学防抖来做;另一个是从机身来看,通过EIS电子防抖来做。

  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防抖效果。用EIS来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陀螺仪和其他一些传感器来对抖动进行补偿,达到保持稳定度的效果。所以对于拍视频的时候,EIS是非常有效的。

  Quick Charge 3.0:从0至80%电量大约需要35分钟

  在手机电池方面,虽然提高电池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机待机时间,但有一定的局限。这主要体现在手机电池容量和ID设计的矛盾上。为了把手机做漂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必须牺牲电池容量。

  

  通过Quick Charge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户每天出门前不一定有时间给手机充几个小时电,那么通过这一技术,只需要充10分钟、20分钟就能够支持很长时间的使用。Qualcomm Quick Charge从1.0到2.0再演进到现在最新的3.0。Quick Charge 3.0的充电效率与上一代相比,提升了35%以上,是传统5伏1安培充电方式的4倍。

  另外它还足够智能,可以和手机充电线、充电插头智能握手,根据充电线和充电插头类型及手机电池容量来决定充电电压和电流的高度。Quick Charge 3.0在标准情况下可以使用,传统充电线和充电插头也可以用,兼容性非常好。

  半导体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主芯片结合外围技术可以降低手机设计的难度,并提供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主要包括:指纹技术Sense ID、improveTouch技术、Quick Charge技术和Smart PA音频功放处理技术。在射频前端,Qualcomm有一个叫做RF360的整套射频前端解决方案,可以把4G+、4G、3G、2G所有射频技术用一整套方案提供给用户,使得整体设计难度和调试难度降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