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即将“化茧成蝶” 中国导航服务全球

军用/航空电子

379人已加入

描述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似乎昭示着北斗系统即将“化茧成蝶”,北斗开放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明德祥认为,极高的评价和随即公布的“北斗三号”计划,透露的信号是国家高层将坚定推动北斗国际化、积极布局下一步。

GPS系统

GPS系统

点击智能手机的地图软件,或者打开行车导航仪,输入目的地,眼前的屏幕将自动匹配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和实时路况。这是国人行车的常见场景。

时至今日,多数国人依然习惯性将“位置服务”等同于“美国造”的GPS系统。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他们的智能手机和导航仪,信号来源很可能在几年之间已经“易主”——“中国造”的北斗系统,正在强势进入卫星导航产业。

已经来临的2017年,中国的北斗产业极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爆发。“北斗三号”系列卫星将在今年7月左右发射,迈出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到2020年覆盖全球。此前2012年的“北斗二号工程”,已经完成覆盖亚太地区的“第二步”。

近期密集出台的国家科技、航天相关规划,也为北斗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北斗融合产业应用、国际化等未来路线基本明晰。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至2020年我国北斗系统应用市场产值将超过2400亿元。多位北斗领域专家乐观预计,在未来,“北斗”有望成为像高铁一样的“国家名片”。

在GPS 系统占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绝对份额的压力下,这张名片能否脱颖而出?

军、民两用战略意义

全球最早大规模应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在1970年代研发出来的GPS系统。美国之后,前苏联、欧盟、中国先后加入国际导航卫星竞赛。当前的格局是,美国GPS系统领跑,而中国选手北斗系统处于追赶的第二梯队,与“北斗”处于同一梯队的还有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星座,同时在跑道上的,还有日本等国。

站在国家竞争的角度,各国竞相追逐卫星导航与定位领域,兼有军用和民用战略意义,能维护国家安全、通信安全,同时抢占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高点。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执行“三步走”战略,1992年开始的“北斗一号”,是一组进行卫星导航相关研究实验的测试卫星;2004年立项的“北斗二号”,则是正式运作的1.0版本,其任务是承担中国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等服务,历经8年于2012年年末14颗卫星组网的星座初步“竣工”;而计划中的“北斗三号”,则要完成35颗卫星全球组网(美国GPS全球组网的卫星为24颗),承担中国导航服务全球的任务。

2016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北斗“三步走”战略正式完成“第二步”与“第三步”的接棒。北斗产业先后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和卫星密集发射窗口期。

仅2016年12月,写有“北斗”关键词的,就有《中国的航天2016》白皮书、《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磅文件。

随后2017年1月9日,“北斗二号卫星工程”的研发团队,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台。这是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而这一奖项是中国官方目前对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接着,“北斗三号”首批卫星的发射计划被官方公布,初定时间在2017年7月左右。随即而来的行动,极有可能是6到8颗北斗卫星的密集发射。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似乎昭示着北斗系统即将“化茧成蝶”,北斗开放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明德祥认为,极高的评价和随即公布的“北斗三号”计划,透露的信号是国家高层将坚定推动北斗国际化、积极布局下一步。

GPS赚得盆满钵满的背景下,逐渐向民用开放的北斗系统,隐藏着极大的商机。据2013年发布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而北斗在导航应用领域贡献率的量化指标则是“基本领域60%,重点领域80%”。言下之意是,“北斗三号”完成后,很有可能拉动2400-3200亿元规模的市场大蛋糕。

北斗产业的黄金时代要来了?短短两月间,官方数条重磅使得不少投资人和企业家难掩兴奋。这种情绪并非凭空臆想。早在“北斗二号”实现亚太覆盖的2012年前后,国内许多省份和一些城市上马北斗产业园,大批量资本和企业进场,可谓北斗产业的白银时代。直至2016年,依然有多个省份在出台北斗产业规划。

从具体区域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深圳、长沙等省市均出台了北斗产业发展规划,北斗产业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

广州祺智通信董事总经理焦明辉2009年进入北斗领域。他表示,若干年间,当年鲜有人问津的北斗行业,近几年已经变得炙手可热。之所以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领域,是因为他们看中国家力量主导投资带来的商业机遇。

业内许多人的判断是,北斗将有可能成为像高铁、核电一样的“国家名片”。

与GPS“兼容”

北斗和GPS等强手的赛跑,首先是在国内民用市场的较量。庞大的消费人群和行业用户,使得中国拥有巨大的导航定位市场。中国的北斗系统,必须在中国的“主场”赢得主动权。

北斗产业的追赶,首先要解决和GPS的关系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智能手机、导航仪等传统的领域,北斗企业并没有采取“有你无我”的替代策略,而是采取“有你有我”的兼容策略。

随着北斗、GLONASS的开放定位服务接口,包括高通在内的芯片厂家推出兼容多个系统的芯片产品。据2016年6月发布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我国已有30%的智能手机应用了兼容北斗系统的芯片。业内的看法是,兼容有助于提高定位的精度,也可以避免搜不到某个系统的卫星而导致“失灵”。

明德祥表示,对覆盖全球的GPS系统来说,地面设备可能只搜到四五颗卫星的信号,而如果设备兼容北斗、GLONASS,搜到的卫星有可能达到十几颗,结合算法后定位精度大增。同时,由于楼宇的遮挡,室内的设备搜索到的卫星数量有限而难以提供定位,兼容的策略将有可能使得室内导航得以实现。

“北斗企业需要考虑的并不是谁替代掉谁的问题,而是要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受到,有了北斗系统后,他们获得的消费体验变得更好。”明德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相比之下,北斗系统目前的某些体验确实比GPS系统要好,其中经常被提及的是“短报文”功能。简单来说,GPS 类似收音机,只能接收卫星信号;而北斗系统则类似收发电报的电台,设备持有者不仅能接收信号,同时可以用类似摩斯密码的方法向卫星发简短的文字信号。这一功能使得北斗系统成为救援的理想通信工具。事实上,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度通讯中断的震区,正是依靠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外界联系。

这意味着,在GPS占据的大众消费领域外,北斗产业有潜力开拓一块增量市场——包括应急救援、灾害预警、海洋作业等细分领域的特殊应用市场。业内已经有不少尝试,比如焦明辉正在做的产品,便是用于户外探险的“北斗盒子”,其特色功能是可发送“定位+短报文”求救。

值得注意的是,“北斗二号”登场的2012年前后,中国导航领域的市场应用还没有当前这么热闹。2014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战略全新布局,“双创”、新经济、“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军民融合等酷炫的概念此起彼伏。

在近年来各类官方文件行文中,除了肯定大众消费领域正在探索的兼容路线外,同时提出了“北斗+”的概念。例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明确提出,鼓励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超宽带等技术融合应用,推进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北斗导航在大众市场的应用。

焦明辉的北斗盒子就在探索“北斗+大数据”。据焦明辉介绍,在云平台有一定数据沉淀后,北斗盒子能告诉探险者最佳行进路线和容易遇险的位置;而当探险者受困发“短报文”求救后,云平台可通过类似打车软件的方式将信息发给附近的其他探险者,探险者的互助将为专业救援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已投资若干宗北斗项目的稻谷资本投资人王林琳表示,目前北斗导航核心技术已经实现自主可控,核心性能指标大幅改善,依托地基增强系统定位,精度已经可以达到亚米级(即定位误差小于1米),同时相关基础硬件产品芯片、板卡、天线等成本已经下降至与GPS同一水平,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在万物智联时代的背景下,北斗系统将成为物联网、智慧城市的重要入口,应用前景广阔,行业将迎来向上爆发的拐点。

世界北斗服务全球

国内市场风云未定,北斗系统还要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与国外强手展开较量。

即将在2017年夏天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预示着这场较量的到来。按照规划好的国际化路线,待到2020年完成35颗卫星全球组网后,北斗系统将具备像GPS一样覆盖全球、服务全球的能力。而在当前,北斗系统正在向东南亚等地区推进,尝试区域性的国际化路线,希望在2018年前后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湖南北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向为表示,北斗的国际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走出去”,从而拓展北斗企业新的增量市场。在国内市场与GPS系统的竞争中,北斗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些能够“走出去”的条件,比如更低价格的产品和更高的精度定位。

有趣的是,2018年也正是欧盟计划启动伽利略全球导航系统的节点。也就是说,北斗系统未来不仅要对阵早已领先的GPS系统,还要与同量级的伽利略等对手竞争。这对北斗系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从当前官方的规划看,北斗系统首先在东南亚地区试水国际化。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地区和北斗系统当前覆盖的亚太地区的交叠区域。国家发改委早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到,支持相关企业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合作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及基于北斗的室内外位置服务系统,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东盟地区的应用。

明德祥分析,北斗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优势,一是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往来密集,二是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东南亚国家,北斗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甚至比GPS系统要高。

这种由官方主推的“走出去”方式,像极了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推介高铁和核电的方式。因而,业内人士称北斗为未来比肩高铁、核电的“国家名片”,也包含北斗系统效法高铁、核电的意思。

“如果北斗系统能成为新的国家名片,那么它将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新的范式,一种中国技术、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化的范式,”明德祥认为北斗国际化的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有足够自信,输出中国的‘北斗文化’,让海外民众认识北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