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路测试的接线方法及原因

描述

环路测试是一种用于评估电子系统(如开关电源)稳定性和性能的重要测试方法。在环路测试中,正确的接线方法是确保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一、环路测试的基本概念

环路测试是通过给被测系统(如开关电源的控制环路)注入一个扰动信号(通常是频率变化的正弦波信号),并观察系统的响应来评估其稳定性和性能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主要用于验证系统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是否满足要求,以及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干扰和内部噪声。

二、环路测试的接线方法

环路测试的接线方法主要取决于被测系统的具体类型和测试需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接线方法及其原因:

1. 基本接线方法

(1)注入信号接线

  • 方法 :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扰动信号通过隔离变压器注入到被测系统的控制环路中。通常,这个注入点位于控制环路的反馈路径上,如通过R1和R2的电阻分压器网络。
  • 原因 :隔离变压器用于隔离交流干扰信号,防止其对系统产生直流偏置。同时,通过电阻分压器网络注入信号可以确保信号以适当的比例进入控制环路,从而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扰动。

(2)测量信号接线

  • 方法 :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被测系统的关键节点上,以捕获系统的响应信号。这些节点可能包括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反馈电压等。
  • 原因 :示波器能够实时显示信号的波形和参数,如幅值、相位、频率等,从而帮助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 高级接线方法

(1)双绞线或同轴电缆

  • 方法 :在需要更高信号完整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场合,可以使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来连接测试设备和被测系统。
  • 原因 :双绞线通过绞合的方式将相邻的导线产生的噪声相互抵消,从而降低电磁干扰。同轴电缆则通过其外层导体屏蔽内部信号,防止外部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这些接线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地线处理

  • 方法 :在接线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地线的处理。确保所有地线都连接良好且尽量短,以减少地线电阻和电感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应避免形成地线环路,以防止地线环路中产生的噪声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
  • 原因 :地线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电流的回路,还是电磁屏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线处理不当会导致信号失真、噪声增加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怎么测环路响应

开关电源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负反馈控制环路的放大器,会放大交流信号并对负载变化作出反馈响应。为了完成控制环路响应测试,需要把一个扰动信号注入到控制环路的反馈路径中。整个测试工作就分为了三个重点部分:扰动信号、信号注入、信号测试
正弦波信号

扰动信号: 通常是指幅度和频率变化的正弦波信号,由测量设备中的信号发生器产生。同时为了不产生任何的直流偏置,需要通过隔离变压器给反馈环路注入扰动信号

信号注入 :反馈路径就是电阻RFBT和RFBB组成的电阻分压网络,但是扰动信号不能直接加在反馈电阻上,需要把一个阻值很小的注入电阻插入到反馈环路中,才能注入扰动信号,即上图中电阻RING。

注意插入电阻的位置为输出Vout到上反馈电阻RFBT之间

信号测试: 信号的测量点也是选取在注入电阻的两端,两路探头同时测量激励和响应幅度,计算增益,以及激励和响应之间的相位延迟,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BODE图。

三、接线方法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环路测试的接线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匹配性原则 :接线方法应与被测系统的类型和测试需求相匹配。例如,对于高频信号和需要高抗干扰能力的场合,应选择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等高级接线方法。
  2. 简便性原则 :在保证测试准确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简便易行的接线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降低测试成本和复杂度。
  3. 安全性原则 :在接线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安全问题。确保所有设备都接地良好且符合安全规范,避免触电和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接线方法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接线方法对环路测试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号完整性 :接线方法直接影响信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错误的接线方法可能导致信号失真、噪声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 电磁干扰 :不当的接线方法可能增加电磁干扰的风险。例如,使用分散的连接方式可能形成较大的环路面积,从而增加环路中的噪声电压。而使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等高级接线方法则可以有效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
  3. 测试效率 :简便易行的接线方法可以提高测试效率。相反,复杂的接线方法可能增加测试难度和耗时,从而降低测试效率。

五、结论

环路测试的接线方法是确保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在选择接线方法时,应根据被测系统的类型和测试需求进行选择,并遵循匹配性、简便性和安全性等原则。同时,应关注接线方法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干扰和测试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