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识

人工智能

636人已加入

描述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行,人工智能是热议的话题。近两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起了新一轮的技术产业革命。深圳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是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自动驾驶的公交。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有人预言很多职业必然会被取代,包括司机,律师、编辑、金融分析师、翻译等。

变革来的如此之快,又将如何面对?是恐慌还是庆幸?

人工智能与蒸汽机、互联网一样,无疑会推动人类向前前进,提升人类生产效率,取代一部分职业,也刺激一部分需求。谷歌研发的无人汽车会取代司机,摩根大通利用AI开发出金融合同解析系统,会取代部分律师、金融工作人员,汽车行业出现焊接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人们减少枯燥、无味、大量重复性、高风险、高危险工作,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帮助人们决策,解决问题。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心理咨询师、人工智能研究员、创意策划、艺术家等。这些职业人性化、艺术性高于其他职业,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能够轻而易举取代的工作一般都具有场景不发生变化、信息完全、重复性操作、流程确定这些特征。

大家都知道机器人做的事情,一般都依靠固定程序,是有章可循的,在重复性劳动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文创行业来说,工作成果依赖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大多有都是随机的,更多的依赖经验、灵感。对那些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人,面对人工智能,大可不必心慌。人工智能会提升文创工作效率,但不会完全取代文创人存在的价值。

1917年现代艺术核心人物马塞尔·杜尚在美国纽约展出了一个小便器,并命名为《泉》,这件作品冲击了当时的艺术观念,直面艺术与生活的问题。尽管当时《泉》被拒绝展出,但是杜尚的现代艺术观念影响深远,之后很多流派都从杜尚那里汲取营养。

这种突然对传统美学的反叛和情绪化的表达,应该很难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人工智能依靠大数据分析,可以对艺术潮流、创作规律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判断,对创作流程进行有效整合、梳理。但是在如何引领潮流,如何更有创新,如何颠覆传统艺术观念方面,人工智能并不擅长,所以也无法取代人类。

人性的复杂程度远超过技术,而人工智能应用大多都是冷冰冰的机械应用。虽然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和信息,但是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也无法认知人性。

既然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那些偏艺术性工作,那么文创行业从业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就能对人工智能不管不问吗?当然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每一个人认识到它在效率提升、精准化管理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行业效率,最大限度释放互联网的优势。

例如,蓝海创意云的Agile Shot管理系统就是一款数字化服务产品。通过对文创行业的工作流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帮助行业从业者,特别是影视、动画、游戏项目中的各个相关方,敏捷、高效、安全地管理项目数据和数字资产,可以便捷地把控制片管理中的流程监管、角色设定、数据存储与共享、项目审核与拆包、财务预算与收支、在线审片等诸多环节,为影视制片流程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这种技术服务,大大提升生产、制作效率。

这种智慧服务拉近了平台与用户的关系,让用户在享受技术便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技术的温度。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效率革命,而更多依赖于创意、文化的文创行业,是很难将人移除在外,直接依靠技术。蓝海创意云将创意人的工作与技术连接,深刻理解创意人的需求,让技术不再冷冰冰,也让平台用户不惧怕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