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对射是什么_红外线对射原理及使用方法

电子常识

2651人已加入

描述

红外对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以报警最为普遍,红外对射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该如何使用呢?下文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红外线对射传感器工作原理

红外线对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脉冲发射器和红外线脉冲接收﹑解码器并将发射头和接收头装配在一个金属机座上。

如图1所示为红外线对射传感器发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发射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是由具有4个2输入的与非门CD4011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其振荡频率取决于W1﹑C1,参数对应的频率为1~15KHz,三极管驱动后发出红外光脉冲信号。

红外线

图1 红外线对射传感器发射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如图2所示为红外线对射传感器接收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接收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包括红外光-电转换探头﹑放大器﹑译码器及功率开关控制元件等组成。红外接收管JS须与发射管FS配对使用,当红外接收管JS接收到因人体阻挡而反射回的红外脉冲信号后,并经IC2放大器后加至IC3译码器。IC3译码器是采用锁相环音频译码集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LM567,它要求输入信号不小于25mv,当调节W1使其接收器中心频率与发射器的高频频率步调一致时,LM567的输出端⑧脚将产生一低电平跃变信号。LM567的中心频率为

红外线

如图2所示参数对应的频率约为1~12KHz。当红外线对射传感器检测到有入侵信号时,发射器接收到人体阻挡而反射回的红外脉冲信号然后经信号放大后LM567的输出端⑧脚将产生一低电平跃变信号,此时报警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立即响起语音报警声。

红外线

图2 红外线对射传感器接收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主动式红外对射报警器原理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两部分构成。其中,发射机包括电源、发光源、光学系统等组成部分,在电源的作用下,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光束,经光学系统作用变成平行光发射出去。接收机包括光学系统、放大器、光学传感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并经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器分析处理后传给报警控制器。

红外线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就是利用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红外线来工作的。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形成了一条红外警戒线,在正常情况下,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到稳定的光信号。而一旦报警器防范区域内有人入侵时,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接收到的不再是稳定的光信号,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经分析处理后传送至报警控制器,使之发出报警信号。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具有很远的防范距离,是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防范距离的十几倍,前已有广泛应用。

被动式红外对射报警器原理

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根据对外界红外能量的探测来判断是否有人移动的。人的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会释放波长约为10μm的红外线,这种红外能量不同于周围环境中的,一旦报警器在其防范区域内探测到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线,分析处理后便会发出警报信号。

红外线

分析处理的过程是酱紫的,人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首先通过菲涅尔滤光片进行增强,增强之后聚集在红外感源(一般采用热释电元件)上,而热释电元件一旦接受到人体红外线,温度便会发生变化,并释放电荷使得电荷不守恒,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一旦检测到这种情况便确定有人入侵,产生报警信号。

红外对射安装、调试及注意事项

1. 首先确定安装位置,使安装后的红外发射光束能有效遮断目标通道。

2. 接通电源: 发射端接通电源后, 红色指示灯直亮,表明红外发射工作正常;接收端接通电源后,接收到发射光束后, 绿色指示灯直亮,表明红外接收工作正常;

3. 确认发射端与接收端互相对准,(当发射端与接收端对不准或距离太远时接收端的指示灯会不停闪亮, 如对准时该指示灯停止闪亮)。

4. 将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安装托架分别用附着的螺丝固定在墙壁等稳固的物体上。再将发射端与接收端固定在安装托架上。

红外线

5. 完成上述过程后, 可以模拟测试;遮断红外发射光束时, 接收端绿色指示灯熄灭,两线制红外停止输出脉冲波形,三线制红外输出状态改变。

6. 三线制红外接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反应灵敏度(调节灵敏度的拨动开关在三线制红外接收的主板上);灵敏度级别可在0至15之间调节,拨码开关全都在1234端时,灵敏度级别0为最高;当拨码开关全都都拨到“ON”端时灵敏度级别15为最低;灵敏度是根据8421 BCD码来调节的。灵敏度级别对应的拨码图如下: 如图所示:

红外线

7. 两线制红外由于是脉冲波形输出,因此主板必须配有相应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如下图);并在MCU上做出相应的检测程序。

红外线

三线制红外输出状态由MCU来控制和检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改变输出方式。

8、红外发射接线端子示意图:

红外线

9、红外接收接线端子示意图:

红外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