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二氧化硫环境下金属及其镀层腐蚀性能测试

描述

金属气体腐蚀是一种在无液态介质参与下,金属与气态腐蚀介质直接反应引起的腐蚀。这一过程受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温度、湿度以及环境中腐蚀介质的含量,这些是影响腐蚀水平的关键要素。确定气体腐蚀实验的严格性和条件,需要考虑使用的腐蚀性气体类型和暴露持续时间。

为了复现自然环境中的腐蚀作用,金鉴实验室可以开展包括一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和氯气(Cl2)在内的单一或混合气体腐蚀实验。这些实验在控制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目的是加速材料腐蚀,以便快速评估材料或产品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损坏情况。

二氧化硫的腐蚀特性

二氧化硫(SO2)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环境可能导致工业产品、材料及其表面涂层产生化学浸蚀、金属腐蚀和点蚀等问题。金鉴实验室利用其专业的腐蚀测试技术,能够有效评估SO2气体对金属表面的腐蚀作用。

SO2气体在潮湿环境中与水分结合形成硫酸,进而对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作用。尤其在工业排放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SO2的腐蚀性显著增强,可能导致金属材料的强度降低和使用寿命缩短。因此,进行二氧化硫腐蚀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评定防护性装饰镀层在SO2气体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

测试标准

在进行气体腐蚀试验时,遵循相关的测试标准是至关重要的。金鉴实验室严格按照以下常见的二氧化硫腐蚀测试标准进行测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1. GB/T 2423.33-2021:该标准规定了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硫试验方法,适用于确定电工电子产品及其使用材料在化学腐蚀环境下的适应性。它为测试提供了系统的指导,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 DIN 50018:该标准规定了试样在含有二氧化硫的凝结水交变气候中经受作用时的一般条件,以便在不同实验室间取得可比较的试验结果。该标准的实施能够迅速发现防腐系统的缺陷,帮助改进材料的防腐蚀性能。

3. GB 9789-2008:该标准规定了在含二氧化硫(SO2)气氛和凝露条件下,材料或产品耐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适用于金属覆盖层和非金属覆盖层的腐蚀试验,但不适用于涂料和清漆的腐蚀试验。

 

腐蚀检测

高浓度气体腐蚀箱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高浓度气体腐蚀箱是进行气体腐蚀试验的重要设备,金鉴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测试设备,能够满足多种实验需求。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

 

腐蚀检测

温度范围:设备通常能够在+25.0~50.0℃的范围内进行测试,以适应不同的实验需求。

湿度范围:设备的湿度控制范围为75%RH~95%RH(测试温度为25℃以上时);在测试温度为40℃以上时,湿度范围为60%RH~95%RH。

测试气体种类:设备可支持多种气体的测试,包括SO2、H2S、NO2和Cl2等。

测试浓度范围:根据不同气体,浓度范围从2ppb到2500ppb不等,具体取决于供应气源的浓度。

排气量:设备的排气量通常为1500L/H或1000L/H,换气率每小时约为7.5次或5次,以确保试验环境的稳定性。

温度控制器:采用PID自动控制系统,配备LED显示屏,能够实时监控和调节温度。

温度记录器:设备配有纸带式温度记录器,用于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内藏加热器:通常配置有0.5KW的加热器共两支和0.7KW的加热器一支,以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

降温系统:内置0.7KW冷气机,能够有效降低试验箱内的温度。

材质:测试槽通常采用HT-PVC和PTFE(特氟龙)材料,确保耐腐蚀性和稳定性。测试槽门采用透明HT-PVC材料,便于观察试验过程。

气体腐蚀试验的应用

气体腐蚀试验在多个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化工冶金等领域。金鉴实验室通过这些试验,制造商可以评估材料和产品在腐蚀性气体环境中的表现,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和材料选择,提升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汽车行业,汽车电子组件常常暴露在含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进行二氧化硫腐蚀试验可以帮助制造商了解其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从而改进防护措施,减少故障率。此外,在建筑材料和涂层的开发中,气体腐蚀试验也能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结论

气体腐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工业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通过对气体腐蚀的深入研究和测试,能够有效评估材料和产品的耐腐蚀性能,帮助制造商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金鉴实验室作为一家专注于光电半导体失效分析的科研检测机构,在气体腐蚀试验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实力。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标准的气体腐蚀试验服务。金鉴实验室的团队由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行业资深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他们在光电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厂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到质量评估、可靠性验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