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大规模量产的新型双面铜镀膜技术, 王璐博士团队最新WILEY发文

描述

 

在光伏行业中,降低产品的 “碳足迹” 至关重要。铜在碳排放和成本方面优于银,因此用镀铜触点替代银浆触点是太阳能电池金属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金属银相比,铜具有低排放和低成本的特点,能有效降低碳足迹

 

 

不同金属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分配情况

金属化技术

基于不同定义方法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产出金属中的分配

 

 

图中比较了铜和银在不同分配条件下的碳足迹。结果显示,在所有四种分配条件下,铜的碳足迹都小于银。这表明在光伏产业中,使用铜作为金属化材料相比于银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太阳能电池结构


金属化技术

具有双面镍/铜金属化的 TOPCon 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正面结构纹理化:使用 NaOH 碱性溶液与硅衬底反应,形成高度约为 3μm 的均匀金字塔结构。这种纹理化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在电池内部的吸收路径,从而提高光的利用率钝化:先沉积 3nm的AlOx 层,再沉积80nm折射率为1.93的SiNx层作为减反射涂层。AlOx 层和 SiNx 层的钝化作用可以降低硅表面的悬挂键,减少表面复合,提高少数载流子寿命,进而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

 

金属化:Cu金属化层厚度超过5μm,为电池提供良好的导电性,确保光生载流子能够有效地收集和传输到外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减少电阻损耗,提高电池的填充因子。

 

背面结构

 

隧穿氧化层:沉积 2nm 的超薄隧穿氧化层,该层允许多数载流子通过的同时阻碍少数载流子,有助于提高电池的钝化效果,减少背面的载流子复合,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

 

多晶硅层:制备约85nm的磷掺杂多晶硅,先通过PECVD沉积磷掺杂非晶硅,再退火形成多晶硅,其背面方块电阻约为50Ω/sq。多晶硅层在电池中起到钝化和载流子传输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钝化与金属化:PECVD 沉积82nm折射率为2.18的SiNx层进行钝化,背面介质层开口约为16μm,通过光诱导电镀方式进Ni/Cu电镀。SiNx层的钝化作用与正面类似,而光诱导电镀的 Ni/Cu 金属化则为电池背面提供良好的导电性能,保证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和传输。

激光图案化工艺

金属化技术

太阳能电池在经过激光刻蚀过程后的表面图像

 

 

激光消融宽度: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激光消融区域呈现出一定的宽度,约为 10μm。这个宽度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来说是一个关键参数,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金属化过程中电极栅线的宽度。

 

SiNx 层去除效果:太阳能电池表面的SiNx层被超快激光完美去除,而原始的金字塔结构仍然保留。这表明激光刻蚀过程硅基底损伤很小,有利于后续的金属化过程。

 

通过显微镜图像和SEM图像展示了激光刻蚀过程对太阳能电池表面的影响,强调了激光刻蚀在太阳能电池金属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水平双面电镀金属化设备

低破碎率:与其他电镀方法相比,HDPLATE 不需要夹持硅片,这一特点使其具有低破碎率的优势。传统的夹持方式可能会对硅片造成机械应力,导致硅片破碎,而 HDPLATE 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良好的导电效果:HDPLATE 具有独特的导电装置,从而具备了优秀的导电效果。良好的导电效果可以确保在电镀过程中电流均匀分布在硅片表面,使金属镀层均匀生长,从而提高电池的一致性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太阳能电池不受损坏。

 

可回收水系统:设备配备了可回收水系统,用于回收电镀溶液,使其能够连续循环使用而无需更换。这一设计减少了电镀溶液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符合绿色生产的理念。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制造TOPCon太阳能电池的七个主要步骤,从表面纹理化到双面包覆Ni/Cu金属化和烧结,每个步骤都对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1、前表面纹理处理2、通过扩散形成 P+层3、在背面制备隧道层和多晶硅层4、在前表面镀覆氧化铝(AIOx)和氮化硅(SiNx)5、在背面涂覆氮化硅(SiNx)6、激光开槽和高温修复(T=750℃,t=30 秒)7、双面Ni/Cu金属化和烧结这个制备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从硅片的初始处理到正面和背面结构的构建,再到最后的金属化和烧结,全方位地优化了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通过精确控制各层的厚度、浓度、结构等参数,以及合理安排各工艺步骤,最终实现了双面 Ni/Cu 金属化 TOPCon 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光电转换,为大规模生产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

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

拉伸测试

金属化技术进行了拉伸测试以确保太阳能电池的导电栅线满足机械强度标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测试结果显示,采用电镀工艺的太阳能电池栅线能够承受超过规定的0.8 N的力,合格率达到100%,表明电镀工艺生产的栅线在机械强度上是合格的,并且与传统丝网印刷工艺相比,平均拉伸力更高,显示了电镀工艺的可靠性。

Ni/Cu接触

金属化技术

SEM图像

 

 

通过SEM图像观察,Ni/Cu金属化后的栅线宽度仅为17.6微米,相较于传统丝网印刷技术大幅减少。这种细化的手指结构不仅可以减少遮光区域,还能降低串联电阻,从而显著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高温修复

金属化技术

金属化技术

研究中使用了水平双面包覆Ni/Cu金属化工艺,并辅以高温修复,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电气性能。高温修复后的太阳能电池效率分布更集中,整体效率比未进行高温修复的提高了0.422%,表明高温修复是一个必要的工艺步骤

电气性能

金属化技术

镍/铜金属化的电性能分布

 

 

使用I-V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AM1.5G,1000 W/m²,25°C。测试结果显示,采用激光刻蚀和Ni/Cu金属化的太阳能电池具有出色的电气性能分布,表明水平双面包覆Ni/Cu镀膜技术的效果优秀。

接触电阻和网格电阻

金属化技术接触电阻:Ni/Cu金属化的接触电阻为0.71 mΩ·cm²,而Ag/Al丝网印刷的接触电阻为1.53 mΩ·cm²。这表明Ni/Cu金属化技术具有更低的接触电阻,这意味着在金属和硅基底之间的电阻较小,有利于提高电流传输效率网格电阻:在网格电阻方面,Ni/Cu金属化的值为1.75×10⁻³ mΩ/cm,而Ag/Al丝网印刷的值为5×10⁻³ mΩ/cm。Ni/Cu金属化技术的网格电阻更低,这有助于减少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效率

iVoc的影响

金属化技术

太阳能电池iVoc的影响

 

 

金属化技术太阳能电池经过双面硅氮化物钝化后,iVoc约为750mV,激光刻蚀和Ni/Cu金属化后,iVoc降低到约719mV光电转换效率:Ni/Cu金属化电池的平均效率为26.259%,而Ag/Al丝网印刷电池的平均效率为26.117%。这表明Ni/Cu金属化技术在提高电池效率方面与传统的Ag/Al丝网印刷技术相当,甚至略有优势。

 

开路电压:Ni/Cu金属化电池的开路电压为0.7182 V,而Ag/Al丝网印刷电池的开路电压为0.7239 V。尽管Ni/Cu金属化电池的开路电压略低于Ag/Al丝网印刷电池,但差异不大。

 

短路电流:Ni/Cu金属化电池为18.82 A,Ag/Al丝网印刷电池为18.80 A。这表明两种技术在收集光生载流子方面表现相似。

 

填充因子:Ni/Cu金属化电池的填充因子为85.66%,而Ag/Al丝网印刷电池的填充因子为84.63%。Ni/Cu金属化电池的填充因子略高,这可能是由于其更低的接触和网格电阻导致的。

光致发光(PL)图像分析

金属化技术

前后表面激光刻蚀前后的光致发光(PL)图像

 

光致发光(PL)成像原理:PL成像是一种用于评估半导体材料和太阳能电池内部缺陷的技术。通过测量从电池表面发出的光量,可以识别材料中的重组中心和缺陷。

 

激光刻蚀对PL的影响:展示了激光刻蚀前后前后表面的PL图像灰度值变化。激光刻蚀用于去除表面的SiNx层,以便进行金属化。

 

前表面PL变化:显示了激光刻蚀后前表面的PL灰度值明显下降。这表明激光刻蚀后,前表面的重组活动增加,可能是由于激光刻蚀引入的表面损伤或缺陷。

 

后表面PL变化:显示了激光刻蚀后后表面的PL灰度值变化较小。这可能表明后表面的多晶硅层对激光刻蚀有保护作用,减少了表面损伤。

水平双面铜金属化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 TOPCon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们看到该技术在提升电池性能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串联电阻、增强电极可靠性等,为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金属化方法。

美能TLM接触电阻率测试仪

金属化技术

 

 

美能TLM接触电阻测试仪所具备接触电阻率测试功能,可实现快速、灵活、精准检测。

  • 静态测试重复性≤1%,动态测试重复性≤3%
  • 线电阻测量精度可达5%或0.1Ω/cm
  • 接触电阻率测试与线电阻测试随意切换

定制多种探测头进行测量和分析

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金属化工艺的精确控制和性能评估变得尤为重要。美能TLM接触电阻测试仪作为一种先进的测试工具,为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测量方法,用以评估金属化层与硅基底之间的接触电阻

 

原文出处:A Horizontal Double-Sided Copper Metallization Technology Designed for Solar Cell Mass-Production;https://doi.org/10.1002/pip.3863

*特别声明:「美能光伏」公众号所发布的原创及转载文章,仅用于学术分享和传递光伏行业相关信息。未经授权,不得抄袭、篡改、引用、转载等侵犯本公众号相关权益的行为。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司进行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