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新突破:实现宽温长寿命电池的电解液革新

描述

   

  【研究背景】

  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力替代品。电解液是SIBs的“血液”,对电池性能如容量、倍率、稳定性、高低温性能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钠盐是SIBs电解质的主要成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解质的电化学特性。目前常用的钠盐主要包括六氟磷酸钠(NaPF6)、高氯酸钠(NaClO4)、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钠(NaTFSI)和双(氟磺酰)亚胺钠(NaFSI)。然而,这些盐在大规模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缺陷。例如,NaClO4极易爆炸,其吸附的H2O难以除去。NaPF6有毒且昂贵,容易在高温和湿度下分解,引起电极中金属离子溶出。NaTFSI和NaFSI成本高,TFSI−(或FSI−)阴离子对铝箔集流体有腐蚀作用。因此,探索先进的钠盐以促进SIBs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氟草酸硼酸钠(NaDFOB)结构中具有非局域电子,钠离子与阴离子之间键合较弱,展现出了如高导电性、与多种溶剂的兼容性以及无需成膜添加剂等特点。然而,将NaDFOB作为单一盐用于电解液及其与不同SIBs电极的兼容性鲜有报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成本过高,因为目前NaDFOB的合成过程复杂、危险且成本高昂。

  【工作介绍】

  近日,武汉大学曹余良教授、方永进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简单的二氟(草酸)硼酸钠(NaDFOB)的低成本合成方法,并探索了其作为单一电解质盐在钠离子电池应用。NaDFOB的醚基电解液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溶剂相容性,并在电极表面形成致密、平滑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基于NaDFOB电解液的Na4Fe3(PO4)2P2O7 (NFPP)正极表现出超高的循环稳定性,在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7%;此外,Ah级硬碳(HC)//NFPP软包电池循环500周后仍保持了其初始容量的80%,且平均库伦效率超过99.9%,软包电池在-40至60°C的宽温度范围内保持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展示了该电解液的多功能性。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夏苗苗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

  【图文解读】

  本文通过简单的沉淀法合成了NaDFOB。首先,将草酸(H2C2O4)和硼酸(H3BO3)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氟化钠(NaF),并在160℃下进行水热处理7小时。这种方法避免了直接使用氢氟酸(HF),无需特殊设备,易于操作。与传统依赖于三氟化硼-二乙基醚(BF3·etherate)或氢氟酸的NaDFOB合成方法相比,新方法不仅避免了使用有毒和高腐蚀性物质,而且制备成本更低。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合成了高纯度的NaDFOB,其结构和纯度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图谱得到确认。随后,将NaDFOB溶解在二甘醇二甲醚(G2)中制备电解液。

  

电池

  图1. NaDFOB的合成路线及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在不同浓度的NaDFOB电解液中,电解液的电导率随着NaDFOB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 M时电导率达到6.8 mS cm-1,1.4 M时达到最高值7.94 mS cm-1。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了1 M NaDFOB-G2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发现其在-40°C时仍保持0.99 mS cm-1的电导率,远高于1 M NaPF6-G2电解液(0.27 mS cm-1)。此外,NaDFOB-G2电解液具有较高的氧化电位(》5.2 V),表明其与大多数正极材料具有潜在的兼容性。通过组装Na//NFPP半电池,研究了NaDFOB-G2电解液与NFPP正极的电化学兼容性,发现NFPP电极在NaDFOB-G2电解液中展现出高可逆性,初始库仑效率为93%,即使在1000个循环后,充放电曲线仍然重叠。此外,NaDFOB-G2电解液还与其他正极材料如Na3V2(PO4)3和Na3V2(PO4)2F3展现出良好的兼容性。NaDFOB-G2电解液在低温下的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展示,NFPP电极在-20°C时的容量保持率为92.7%,在-40°C时为84.8%。

  

电池

  图2. NaDFOB-G2电解液与NFPP正极的兼容性研究。

  为了测试NaDFOB-G2电解液在实际电池中的应用可行性,我们进一步组装了Ah级HC//NFPP软包电池。HC//NFPP软包电池可提供1.029 Ah的可逆容量和82.5%的初始库仑效率。同时,软包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没有发生鼓胀。具体来说,软包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0%,并且平均库仑效率高达99.9%。此外,软包电池在不同温度下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20°C、-40°C和60°C(0.1 C)时的放电容量分别为0.985、0.884和1.06 Ah,分别对应于室温容量的保持率为95.7%、85.9%和103%。HC//NFPP软包电池在-20°C和60°C下展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NaDFOB-G2电解液对软包电池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

  

电池

  图3. NaDFOB-G2电解液在Ah级软包电池中的兼容性。

  为了探究全电池良好电化学性能的根本原因,我们对循环后的NFPP和HC电极进行了表征。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显示,在正负极材料表面形成了均匀的SEI膜层,这有利于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通过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SEI膜的组成和结构。NFPP和HC电极在一定深度的纵向空间中含有大量B和F元素。这是由于DFOB-的氧化还原分解促进了SEI膜中含氟化物和硼化物化合物的形成,从而提高了结构和电化学稳定性。进一步使用XPS来了解SEI的组成。在C 1s谱中,可以检测到C-C(284.5 eV)、C-OR(286.5 eV)、C=O(288.5 eV)和Na2CO3(289.6 eV)的信号。有机成分C=O和C-OR可能来自G2溶剂的还原,而Na2CO3可能来自DFOB-阴离子的分解。O 1s谱的宽信号可以分为C-O(532.1 eV)和B-O(532.6 eV),在B 1s谱中可以观察到对应于B-F、B2O3和Na-B-O的三个信号。F 1s谱证实了表面层中存在NaF。这些含B和F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由DFOB-阴离子的分解产生的。基于XPS结果,DFOB-衍生的正负极电极的SEI化学组成是相同的。因此,NaDFOB-G2电解液在正负极上形成坚固的SE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致与不同正负极材料的良好相容性。

  

电池

  图4. 循环后的正负极的界面性质研究。

  【总结与展望】

  总之,我们成功开发了一种简便、经济、环保的合成方法,用于制备二氟草酸硼酸钠(NaDFOB)。该化合物作为单一电解液盐,与多种电极材料展现出卓越的兼容性。由NaDFOB还原分解产生的富含NaF的无机SEI膜具有优异的界面兼容性,可以确保电解液的稳定,实现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使用基于NaDFOB的醚类电解液的Ah级硬碳(HC)//Na3Fe2(PO4)P2O7(NFPP)软包电池,实现了超过99.9%的平均库仑效率,并在500次循环后保持了其初始容量的80%。此外,它在-20至60°C的宽温度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Miaomiao Xia, Hui Chen, Zhenxu Zheng, Qingfei Meng*, Along Zhao, Xiaoyang Chen, Xinping Ai, Yongjin Fang*, Yuliang Cao*, Sodium-difluoro(oxalato)borate-based electrolytes for long-term cycle life and enhanced low-temperature sodium-ion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2024,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3306

  作者简介

  曹余良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内容涉及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体系。曾主持了多项国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领域课题(1项)、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和区域重点项目(1项)等。近年来在Nat. Energy、Nat. Nanotech.、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Carbon Energ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超26000余次,h指数为88,ESI高被引论文23篇,5篇论文曾被选为ESI 1‰热点论文,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方永进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和湖北省楚天学者人才计划。2022-2024年连续3年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 Stanford-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等。担任InfoMat、InfoScience、J. Energy Chem.、eScience、Carbon Energy、Chin. Chem. Lett.、Rare Metals、Batteries等杂志青年编委。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10篇)、Adv. Mater.(5篇)、Adv. Energy. Mater.(4篇)、J. Am. Chem. Soc.、Sci. Adv.、Chem、Energy Environ. Sci.、ACS Energy Lett.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含ESI高被引论文22篇,论文被引用9600余次,h指数为45,荣获2018和2020年J. Mater. Chem. A年度杰出审稿人、2021年和2022年J. Energy Chem.年度杰出审稿人等奖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