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疗AI步入转折期,挑战与新生并存。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正实现从结构化数据处理向高度专业化、强交互性应用的快速跃迁。这一过程不仅蕴含了对既有技术的渐进式优化与扩展(即“量变”),更蕴含了对传统技术框架的颠覆性创新(即“质变”)。
在此背景下,医疗领域因其固有的复杂性与碎片化特征,对AI技术的全面融入需求尤为迫切,尤其,“AI+医疗”的融合已成为当下的显著趋势。
在国内,众多综合性互联网企业以及专注于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服务、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专业机构,正积极采纳大型语言模型等尖端科技,持续对其解决方案与产品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旨在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程度与专业效能,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最佳工作状态下,医院每年也会产生约 50 PB 的数据,其中 97% 的数据都被闲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有效地组织、分类和使用这些信息,从而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例如,Google 和 Verily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协助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和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这是导致成人可预防性失明的两大主要原因。它使医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而不仅仅是初步诊断。
不难发现,AI医疗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I医院”,或将需跨越重重难关。
智能辅助诊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系统能够高效分析X光片、CT、MRI等医学影像资料,精准识别肿瘤、病变等异常结构,辅助医生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个性化治疗方案: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AI能够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生理指标、生活习惯等多维度数据,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与发现: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AI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预测其药效、安全性和副作用,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智慧医院管理:AI技术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简言之,为树立医院对于前沿技术的正确认知,引导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自2016年起便开始围绕AI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角度出发,推动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其次,对于医院以外的场景,同样有部分赛道需要沿着政策的方向提前布局。以生物制药为例,“722”事件后,NMPA(当时为CFDA)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公告》等文件,引发了国内EDC、RTSM市场的繁荣,太美医疗等企业在系统中植入AI,使其顺势成为药企数字化的关键要素。
如今FDA鼓励药企采用数字健康技术(DHT)进行临床试验申办,间接引导着药企的进一步开展转型。以eCOA为例,美国约80%的临床研究都以eCOA的形式进行,欧洲也有60%依照这一路径,而中国只有不到5%的申办方使用了eCOA。
目前,AI也被认为可应用于患者病程管理,在疾病的认知、就诊、治疗、随访等多场景中发挥作用;通过医患不同视角下的多样化场景触达,生成式AI能够使诊疗“更优质”、医生“更专业”、病患“更自主”。
另外,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3医疗人工智能报告》将医疗AI分为影像学AI、生命科学AI(新药AI)、信息学AI三类。信息学AI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市场,2023年国内信息学AI低调融入各类系统,并借助大语言模型尝试技术内核的跨时代升级。
2023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题为《临床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2023》的评论文章,其中提到,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图、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读取、视网膜照片和皮肤病变的分析以及其他图像处理任务已成为现实,并纳入日常医学实践。除阅读图像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识别可能影响公共卫生的传染病爆发、罕见和常见疾病等许多方面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下,政府监管与时俱进,通过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代表的多项法规对生成式AI进行监管,且近年来医疗反腐风暴背景下多环节监管升级,行业政策频频更新。
因此,相关企业需及时跟进,掌握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相关政策,结合医疗医药领域的特性,提前预防、及时识别并规避风险。
由于篇幅受限,本次的AI+医疗就先介绍这么多......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